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献礼“五一” 致敬匠心
董超宇:心醉美食 情驻滇菜

2018-05-04 15:36:19   来源:云桥网

  下午5点不到,位于昆明市滇池路的“昆明南城董哥厨艺工作室”餐厅里,服务人员已经开始忙碌起来。

  等会儿客人来的时候先摆好头盘,另外,汤就用松茸做。”董哥即董超宇正在张罗今晚客人定的菜式。

  董超宇是云南滇菜的领军者之一,他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烹饪名师”“中国烹饪名师”“中国滇菜烹饪大师”。2016年,董超宇自己的“昆明南城董哥厨艺工作室”开张了,40多岁的董超宇几乎天天在这里为食客们量身定制菜肴,这里也是他自己的厨艺小天地。

   从外公家的厨房开始起步

   “我小时候在外公家,每周末,家里的人就来外公家吃饭,至少是5桌,我就去帮忙,我也爱吃。”董超宇接触厨房是从外公家开始的。

  那时候买菜还需要凭粮票,他就和院子里的小朋友去附近的河边或者滇池“拿鱼”。带着鱼钩、鱼线和鱼饵,一下午总是能有收获。“那个时候田地多,野番茄、蚕豆、田鸡、鳝鱼……什么都有。”就这样,董超宇开始了他最初的“食材选购”。

  家人进厨房,他也一起挤在厨房里打下手。看着长辈们做饭,慢慢地自己也学会了几道菜。大概6年级的时候,董超宇就已经会杀鱼了,拿手好菜是家常回锅肉。到了初中,他开始自己烧火做饭,不仅饭焖得香,小菜炒得也像模像样。

   “那时候家家户户吃的都差不多,有时候我炒几道菜,大人就很惊喜,还觉得很好吃,所以我最喜欢过年和做客了。”他说,到了初中毕业,母亲有一位在饮食公司工作的朋友看到董超宇在厨艺方面很有天赋,就建议他去学做菜,成为一名厨师。

  我那时候很向往处理食材,对做菜是很好奇的。”到了系统学习厨艺的学校,董超宇才发现做饭的学问很大。“烹饪也是讲美学的,刚开始老师让我们去公园写生,画花草动物,我很不理解。”董超宇翻开30年前自己的写生绘本,上面有用铅笔画的小鸟、马蹄莲、荷花等图案,“后来我理解了,有用啊,在摆盘、雕刻方面都能体现美术功底。”

  除了自己的学厨绘本,董超宇还珍藏着许多本叫《中国烹饪》的杂志。从1991年他就开始订阅,有几本的扉页上还有母亲写给他的话。“我母亲是很有文化的,她每一期都给我订,我也很珍惜,甚至书的边缘都没有磨损。”董超宇说,这些杂志里介绍的食材做法、食材功效以及摆盘图片等内容很丰富,现在,他还不时地拿出来翻看,回顾当年饮食的流行方向,重温青春的激情与梦想。

  从深圳到大马在苦中学艺

  1990年,董超宇毕业后进入昆明饭店工作。然而,一年后,他辞职去了工作,到深圳的南方酒楼学习,那里可谓厨师的南方培训中心。他也把深圳看作是自己新生活的起点。

  刚到深圳,白天在酒店后厨打下手,晚上与8个同伴挤在狭窄闷热的一个房间里休息,条件很艰苦。有一个月厨房装修,不能为学徒提供午餐。董超宇没钱,早上和中午只喝一口缸白开水解饿。“一口缸水啊!就这样坚持下来,等餐厅装修好之后,我就去申请打扫卫生,这样的话能换一顿饭。”

  “有一段时间,苦得熬不住了,我就有回家的念头,为此,父亲给我写了一封信,这是让我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董超宇下定决心后,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打扫、备货、水台……一步一步地学着做,学做川菜、滇菜、粤菜。

  “刚学做海鲜的时候,我被螃蟹夹过好几次,还差点得了破伤风,后来请同事帮我去请的医生。”去深圳之前董超宇几乎没有处理过海鲜,刚学粤菜的时候总是对处理海鲜摸不着头脑,他从认识原材料学起,慢慢到杀鱼、再到使用蒸箱……逐步熟悉粤菜的制作方法。

   “学习结束回到昆明,一个月后就到酒店做海鲜、做粤菜,感觉自己没有白学。”功夫不负有心人,董超宇成为当时昆明为数不多会做粤菜的厨师之一,他的工资能拿到800元一个月,而在当时,同龄的厨师们一个月仅有100元左右的工资。

  1992年,一个出国的机会摆在他面前。董超宇来到了马来西亚的姑婆家,他在那里学习了素食制作,此后,这也成为他的一个厨艺强项。

  “有一家素食馆,虽然老板是华人,但他居然有些看不起我这个来自中国的厨师,还说了很多难听的话,为了挣口气,我就下决心要做出个样子给他看。”董超宇开始勤学英语,从融入生活环境开始提高厨艺。后来,董超宇有机会进入了吉隆坡功德林素食馆,拜中国素食大师赵友铭为师,成为了功德林素食的第五代嫡传弟子

  1997年,董超宇学成归国,回到昆明。

  立志把滇菜推向世界各地

   回国后,董超宇在昆明国际商务酒店包下了一个濒于倒闭的餐厅,两年后,餐厅的生意起死回升。

  云南菜不是走不出去,而是包装和理念存在问题,外省最贵最好的菜其实有不少食材是我们云南的。”在董超宇看来,抗浪鱼、松茸、黑松露……等等食材都是云南特有的美味,“云南能推出去的不仅仅是各种各样的菌子,还有很多食材,云南可谓是一个食材基因库。”

  董超宇觉得,云南菜的发展离不开“生态”这个关键词。云南的食材很有优势,在他自己的工作室里,他一直坚持尽可能地使用原生态的食材,打造无味精的餐厅。

  作为第一批滇菜进京、进沪以及下南亚工程的参与者,他提出要把专业的厨房、合适的加工方式、新颖的烹饪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相结合,把云南的好食材用中西结合的方式包装出去,不仅仅是用本土的办法,还可借鉴与海派、西餐的做法。

  我们要承认云南菜的短板,为此,要让菜肴更多样化。”在他看来,做好云南菜,还需要更多的大厨。厨师的优秀在于有自己的特色,不论是“滇粤结合”还是“滇西结合”都需要厨师在自己的手法、技法上调整,“云南菜走向世界一定是要有一大批人才。”董超宇说,我们对中青年厨师的特色要包容,对年轻厨师要“传帮带”。

  “我的厨艺工作室不仅仅是给食客一个品尝美味的地方,也是给厨师们一个增进交流的平台。”董超宇说,“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这里就是资源共享并研发的地方,通过交流学习,我们要把好的烹饪技术留在云南、把好的美味佳肴推向世界。”董超宇总是把“欢迎参观我的厨房”挂在嘴上。

   记者 关喜如意(云桥网)

编辑: 朱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