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五一”,致敬匠心
段林:一根电缆 28年追求
手机没电了,别担心,插上数据线就可以充电了;
拧动钥匙,电流通过电线瞬间激活汽车;
晚上7点,日暮黄昏时,整个城市的路灯瞬间点亮,照亮着一座城市回家的路;
回到家里,习惯性地按下开关,一个个房间被点亮
……
电,改变着生活;电缆,默默地把电流输送到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房间每一个角落,网织出现代文明的便捷生活。
为了一根根电缆,许多人付出了汗水和心血,昆明电缆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大师段林就是其中一位。自1991年进入公司,28年来段林一直和电缆打交道。一根根电缆,有粗有细,有圆有扁,只要段林看上一眼,就知道是什么材料做成,有哪些用途,用了什么工艺。
一个问题会毁掉一根电缆
2018年2月1日,记者在昆缆集团段林技能大师工作室见到了段林。“用个形象的比喻,做电缆就像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毛衣,最后穿外套。” 跟着段林,记者参观了电缆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
“所有电线电缆都是从导体加工开始,比如现在制作的铜芯导体,先拉成铜丝,你看看是不是比头发丝还要细?”每到一处,段林都会不厌其烦地对记者这个“门外汉”做介绍。
“这个设备是不是很像纺织机?它是用来编织的,根据制作工艺的要求,把不同数量的铜丝做成锭子,然后进行编织,编织后的铜丝比单一的铜条有更好的导电性和柔韧性,能适应更繁杂的环境。”
“这个生产线很长,编织好的铜丝导体从一头进去,在另一头出来后就是完成品的电缆了。这里最重要的工艺是挤护套,护套就是我们平常看到的电缆的外观,其中还要经过水冷,打印产品名字型号日期等工艺。”
一根电线电缆,从导体加工开始,然后在导体的外围一层一层地加上绝缘、屏蔽、成缆、护层等工艺,最终成品。整个车间,在段林的掌控下行云流水般地工作着。
据了解,“电线”和“电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通常将芯数少、产品直径小、结构简单的产品称为电线,没有绝缘的称为裸电线,其他的称为电缆。
段林告诉记者,在生产车间,任何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一根电缆的质量,甚至会毁掉一根电缆。
“因为电线电缆的生产不同于其他组装式的产品,可以拆开重装及更换零件,而电缆是做成什么就是什么。所以,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周密准确、严格细致地进行生产工作,每一个环节上的操作者必须一丝不苟地按工艺要求去执行。”段林说,因为公司的信任和重视,整个车间的生产都由他一人负责,这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根电缆同样包罗万象
段林负责的生产车间不同于其他车间,他们主要负责特殊电缆制造。特殊在哪里?“主要是根据客户的订单要求,制造出更加耐高温、耐寒、防水、防虫蚁等可以在复杂的环境、重要的关节上使用的电线电缆。”段林介绍。
在办公室的外墙上,段林专门打造了一个玻璃橱柜,上面陈设着几十种不同的电缆线头,从不足1厘米的细电线到6层导体的超粗电缆,可谓是应有尽有。
“特别细的不好做,特别粗的也不好做。”段林审视着橱柜里的电缆,这些都是由他带头、大家齐心协力制造的特别电缆。
“这种电缆是2009年制造出来的,可以在深海环境里使用,在当时填补了国内这一电缆制造工艺的空白,而且还实现了产品出口。在这之前,一直是我们从国外买别人的来用。”段林指着一根电缆介绍,这种电缆的成功开发,也让当时的段林获得了昆明市“十佳操作法”的荣誉称号。
段林从办公室柜子里拿出一截电线,这根电线差点让段林和他的同事们尝到失败的滋味。“2017年9月,国内一家航空公司找到我们,让我们制造一种电线,而他们提出的要求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的案例。连着两个月,我们都在想各种办法,因为公司要从昆明市区搬迁到呈贡,生产线面临着拆解搬运,当时快要放弃了,但是凭着一股不甘心和不服输的拼劲,在经过努力实验后,我们终于成功了。”段林和他的团队成功完成订单,也让昆缆集团在特种电缆制造领域出了一次名。
现在,段林和他的团队主要在做着防水T型快速连接电缆。“这种电缆的前景非常广阔,可以运用于地暖墙暖、市政路灯、道路隧道照明等,使施工更加方便快捷,投入使用后更加安全可靠。”段林表示,“以前在隧道里安装照明系统,往往要一点一点地铺设、连接电线,但是新型的电缆只需要把插头插上就可以了。哪怕是明天隧道通过,今天一天就可以把照明系统安装好。”
一根电缆传承工匠精神
在任何场合,段林都说自己是昆缆集团培养出来的“土生土长”的技能人才。
“1991年刚到公司,进入高温车间工作,除了自己肯努力肯用心学习之外,更得益于当时有多位前辈的教导和公司的栽培。” 段林心怀感恩地说,2010年晋升高级技能人才时,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非常欠缺,为此,公司专门找人对他进行指导和补课,这样才顺利完成晋升。
“正如一根电缆的制造,缺少一个环节都不行。我现在取得的成绩,同样离不开公司对职工的培养和同事们的支持配合。”段林说,2015年他荣获第二届“云岭首席技师”称号,并且成立了段林技能大师工作室。
在不断开发制造特种电缆的同时,段林开始利用大师工作室的平台作用,充分发挥自身的技能优势,做好“传帮带”工作,从制造者向传承者的身份转变。3年时间,段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完成传帮带47人次,完成“三新”研究成果27项。
一根根电线电缆在我们的生活中似乎并不起眼,它们或被深埋地下墙体,或被高架山林空中,但是一旦出现故障,却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而经由段林和他的同事们手中完出的电线电缆,凭着他们对质量一丝不苟地把控,赢得广泛的赞誉。
那一根根电缆里包裹的,不仅是柔韧的铜芯,更是段林28年的匠心追求。
记者 陈创业(云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