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五一”,致敬匠心
沐俊涛:从“不想教书”到“名匠名师”
2018年2月28日一早,沐俊涛就忙碌起来。新学期刚开始,一批二年级的学生就要到企业体验实习。如何运用好实操机会、外出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他需要一 一向学生讲清楚。
今年已经是沐俊涛在昆明高级技工学校任教的第26个年头。作为一名“老教师”,他的任教经历里可说的故事有很多。
1986年6月,从云南省机械厅技工学校毕业的沐俊涛对自己的未来踌躇满志。因为成绩优秀,当时学校希望他留校任教。“但那会儿我就想去企业,觉得做我们这个专业的可不能‘纸上谈兵’,得到企业‘真刀真枪’操练才行。”于是,他选择到昆明重机厂(现冶金集团昆明重工)从事车工工作。
在企业工作的几年间,他的技术不断提高,但同时,他也越来越感觉到,有过硬理论和操作技术的专业人才可谓少之又少。“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也萌生了到学校教书的念头。”后来,因为昆明高级技工学校招聘教师,沐俊涛便抓住机会,“转型”成了一名教师。
沐俊涛先后担任过《车工工艺》《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跟人打交道比跟机器难多了”,他开玩笑地说。机械、数控都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大学问,为了研究出怎么能教好学生的方法,他花了不少功夫,也琢磨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沐俊涛的方法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一步一步来。学生要先把理论理解清楚,每一个环节的前因后果自己可以讲明白再开始操作。实操中,有的学生看到先进的数控设备就开始心痒痒,但沐俊涛坚持要求学生从基本的手工锉练起,合格了再上普通机床,最后再到数控机床操作。为了明确循序渐进的力度,他一般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逐渐带学生接触实践训练,一点点加大难度。
在沐俊涛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不少学生的作品,他拿起一个金属酒杯说:“学生真正达到得心应手的实操水平才能做出这种流畅的弧度。”看到自己一点一点在进步,学生就会变得越来越有信心,现在他的很多学生都去到了云内动力等大企业工作,这让沐俊涛很有成就感。
给学生半桶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沐俊涛说,他时常提醒自己,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带给学生更多新的、有用的知识。
1999年至今,沐俊涛多次到昆明理工大学、南京高等机械专科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院校学习。2009年8月,他参加了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组织的中德技工学校数控机床专业师资培训,到德国埃尔福特进行了为期5周的培训。
“那次培训对我的启发很大。”德国技术工人的严谨作风给沐俊涛留下了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这种认真绝不是按部就班的死板。
德国埃尔福特的培训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第一堂课老师就让他们对一个部件的工艺进行讨论发言。“我们很多人当时都挺懵的,心想,我们要是都会了还来培训做什么?”虽然怀着疑惑,沐俊涛和他的同学们还是在认真思考后做了发言。沐俊涛慢慢地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再返过来回顾,自己可以很清楚地说出解决方案和原理,还可以举一反三。
“我认识到学习就是要先思考,在你思考的基础上,你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碰撞,更能有新的理解。”从德国回来后,沐俊涛便把类似的方法用在了自己的教学中。
此外,他承担教学的数控加工本身就是产业技术发展的产物,这使得沐俊涛对技术发展更加关注。
“必须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了解最新的趋势,才能引导学生。”他说,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以智能制造为关键词,因此,他希望能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引导他们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并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现在3D打印兴起,他们开设了专业课程,希望能帮助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运用名师工作室的力量,也是沐俊涛培养学生的一种方式。作为昆明高级技工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成员,沐俊涛注重和其他教师配合,各自将“看家本事”都传授给学生,这也是他们的学生不仅能在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还在求职中有很大优势的重要原因。
老师要当好学生的一面镜子
昆明高级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而且以男生居多,调皮是常有的事。沐俊涛说,这个年纪的青少年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但是他们正在成长的重要时期,所以他总是耐心地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尽量让学生既有发挥创造力的空间但是也要懂得规矩、纪律。“事实上,很多在上学时调皮的学生毕业后反而更记得起你,可能他们也知道老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在自己身上吧。”
沐俊涛认为,一个老师什么样,他教出来的学生就是什么样,在潜移默化中,老师的一言一行会传导到学生身上,因此,他想给学生做好表率。
胆大心细、干一行爱一行,这是他总结的想传递给学生的理念。他说,学生要真心热爱自己的专业工作,一定是以能胜任工作为基础,因此严格要求和磨砺必不可少。沐俊涛的成长中,操作机床弄伤自己数不清有多少次。现在,有的时候他到企业里去看实习的学生,看到有的学生累得油墨沾到脸上和汗水混在一起成了大花脸,他也会心疼,但没办法,就是要给学生吃苦的磨练。
虽然现在社会上“学习不好的孩子才上技校”的观念还比较普遍,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工匠”“匠人”的培养工作,沐俊涛相信这会逐渐给技术工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带来变化。“像在上海,技师的收入已经可以和同等层次的其他职称工作收入相当。”
记者 刘子语(云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