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献礼“五一”,致敬匠心
李义波:“兵器工匠”的坚守与传承

2018-05-03 18:08:03   来源:云桥网

  承“家业”精益求精

  上世纪50年代,李义波的父母相继进入原云南光学仪器厂工作。受家庭熏陶,从出生开始,李义波就对这些在别人看来陌生而神秘的设备有了自然的亲近感。到了工作的年龄,他毫不犹豫地选择追随父母的脚步。

  刚进厂时,李义波从学徒干起,跟着师傅踏踏实实地从可见光系统整机装配调试学习入手,对大倍率望远镜和某系列地面瞄准设备的装调进行了全方面的学习操作。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3年学徒期满后,他自己上手,逐步从简单的光电整机过渡到了具有一定难度的系统整机装调,期间以微光、激光产品装调为主,掌握了多种型号观察镜、瞄准镜的装调,并结合产品技术性能,自制了大量的辅助装调工装,还编写了一些产品的装配工艺流程。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李义波具备了扎实的光电仪器装调理论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还涉足了新品试制科研等工作,成了公司内外有名的技术能手。因为公司产品属光、电、机复合系统,为了利于工作,他还自学电器装调的原理和方法。工作至今,他已解决了多项高新装备重大装配调校难题,提升了产品的可靠性,有效避免了重大质量损失。

  “从工作到现在,从没想过换工作。”李义波简简单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和坚守。

  提到李义波,同事们都会称赞他是公司业务的主心骨,不善言辞的他却说,踏踏实实把产品一个一个做好,就是最大的成就。

  工作中,磨砺必不可少。

  1997年,他们为驻港部队所需的一批观察镜进行装调,时间紧、任务重,一个月的时间里,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加班,还熬了好几个通宵,但这样的辛苦因为工作任务圆满完成而变得非常值得。

  再比如,他经常要去各地做培训,另外,为了试验夜视新产品,夜晚时需要在山林中蹲守记录。由于工作的原因,一年基本有一半的时间都顾不了家。妻子因为和他在同一个单位,了解他的工作,对他很支持,这让他觉得有责任把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

  “老资格”爱新突破

  在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李义波是公认的“老资格”,但这位“老资格”却一直在坚持不断做出新东西。

  围绕整机调校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李义波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改善装调方法及手段,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既提升了武器装备的可靠性、又提高了装调工作效率。2008年他发明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李义波快速修复高精度地面瞄准设备轴系抱死操作法”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李义波介绍,这一地面瞄准设备是部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设备,使用频率高,但在装调和使用中时常出现抱死的情况,不仅影响了生产进度,更影响了设备精度。设备坏得快,修起来却缓慢又费力,基本要一天才能修好。为了破解这个难题,李义波从设备的原理出发,在工作之余潜心研究,用了大概半年时间,终于形成了一套新的防抱死方法,使得修理时间缩短为一两个小时,另外,整个产品的工作效率提高十倍以上。

  随着技术的发展,微光、可见光的设备已不足以满足使用需要,红外设备成为生产的新趋势。2012年左右,结合公司红外产品的发展需要,李义波主动开始钻研红外产品的调校技术。红外设备的原理和微光、可见光设备不同,对技术的要求更高,需要重新系统学习,他就边实践边学习,同时广泛查阅资料,通过学习,指导实践创新。

  在云南北方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工作以来,他就产品或部件等开展技术创新及工艺攻关30多项,在科研生产中,提出100多项改善建议,其中他对某型号微扫描热像仪折转镜组的装调技术进行的工艺创新,填补了工艺空白,提高了产品达标率,还可以推广应用于同类或相近结构产品,得到普遍好评。

  “传帮带”形成合力

  公司里的同事碰到李义波,总会招呼一声“李师”,而很多年轻技师在提起李义波时,更喜欢亲切地叫一声“我师傅”。到现在,李义波亲手带出来的徒弟已经有10余名,都是公司生产线上的骨干力量,指导过的年轻人更是不计其数。

  “我现在工作的基础都是跟着师傅那两年攒下的。”现在在公司技术部门担任负责人的宁显慧200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公司,从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跟着李义波学习。她回忆,李义波给她上的“第一课”就是拿来图纸和零件让她自己摸索。虽然刚领到任务时有点懵,但看着图纸,对应一个个零件的功能、一步步完成装调,她的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师傅教我们时毫无保留,而且很有耐心,又细心,既让我们自己动手,又一直观察着我们的进展,及时提醒我们该注意什么。”

  李义波说,这几十年里,他见过很多带徒弟的方式。有的师傅要求徒弟严格按着师傅的做法来,有的师傅会“留一手”,不想把自己所会的全部教授,李义波自己的师傅在教学中经常用“放手”的方法,李义波也延续了这样的方法。“不是一味地讲,要动手,要有主动性才学得快。”他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单单教某一个单一工种,而是系统教学,让学生对整个产品的装调有更立体的理解。

  他自己当学徒的年代,师傅对学徒来说就像家长一样。现在,时代发生变化,李义波也在探索着如何处理好与新一代技师的关系。他认为,他这一辈的人,有的是经验,年轻人却是想法多、有灵气,两代人可以相互学习,碰撞出新火花。

  2016年9月,李义波入选昆明市第三届名匠,公司成立了以李义波为负责人的精密光电仪器装调名匠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成员共有约20人,集中了一批35岁左右的技术骨干。

  工作室每年根据上一年公司的工作成果和难点,制定下一年的工作重点计划,工作室成员采取“有进有出”的激励制度。随着工作室运作成熟,李义波将进一步发挥在光电仪器整机装调加工上的“带头人”作用,形成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攻关团队。 

  记者:刘子语(云桥网)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