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五一” 致敬匠心
余熙文:做一名优秀的机床“心脏医生”
他喜欢与零件打交道
“这次竞赛的内容是什么?我去问问是要怎么举行这个活动。”2018年2月底,云南CY集团有限公司厂房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里,伴着浓烈的机油味,余熙文在和同事讨论着刚收到的竞赛活动通知。
余熙文是云南CY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数控公司的一名装配钳工,也是一名高级技师。20岁时他来到云南机床厂工作,一干就是22年。
“年轻时候不爱读书,就去学了门技术。”17岁时,余熙文进入当时的昆明机床技校就读磨具切工专业。后来到昆明机床厂实习了3年,1996年7月参加工作。“我最记得第一天进厂,师傅问我有没有见过这些工具,我说有的见过有的没见过,师父就扔下一句话‘那你干着’,就走了,那时我都不知道要做些什么。”
学校先让同学们进厂学习半年,再回到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刚进厂时,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专业知识,余熙文对机床是什么、机床是干什么的、不同的零件有什么用等一系列问题一窍不通,就主动跟着师傅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熟悉了一两个月以后,好学的他大概摸清楚了机床的基本情况。
“那个时候虽然不懂,但是就是好奇,刚开始就是锉那个装刀柄的方孔,后来就可以去铲刮,也就是让机械的表面变平、去除油。”在上学前,余熙文家的一块空地恰好租给了一个机械化施工公司,公司就会在空地上放一些工具和器材。“可以说那些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机床和零件,就很好奇,所以后来家人让我去学习机床,我也很有兴趣。”余熙文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毕业后,余熙文来到了云南机床厂工作,由于他在实作方面的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厂里请了老师傅们开始教几个表现突出的工人学习钳工。就这样,一个一个岗位的熟悉,余熙文几乎把厂里机械方面的工种都做过来了。
每天带着机油味回家
余熙文的妻子也是厂里的工人,夫妻俩刚工作的时候认识的,都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留在了云南机床厂。“我岳父岳母年轻时也是厂里的,我们一家人都在这工作。”在厂区里,油漆味和机油味都很浓,每天下班回家,余熙文的衣服上都沾满了机油味。“我媳妇以前说我,怎么一身油臭味,是不是掉在油桶里了,可是,我自己就是闻不见。”
接触机床,工作也会出现危险,不论是油漆还是铸造车间的粉尘,都会给工人们带来身体上的危害。“有同事因高温、粉尘患上吸肺病,还有机械齿轮在转动,把手绞断的。”不论是自己工作还是培训新员工时,余熙文都会十分注意安全问题,“工作习惯好,就不危险。”
“那时候进厂我的工资是150元一个月,在当时的工资水平来说,在同学中算高的了。”余熙文回忆,1995年前后,云南的机床产业发展得不错,那时候人人都想来机床厂工作。以前机床的订单多,他们把高低床、电饭煲、电磁炉等生活用具搬到了单位,加班加点地生产制作,一个月只有一、两天能回家。
而近几年,随着小型机床厂的兴起,加上企业的改革变化,机床的产量和工人的待遇已经远不如从前。“原来车间有200多个员工,现在只有60多个吧。”由于厂里效益不好,不少毕业的学生都不愿意来厂里工作,制造机床也是个体力活,一般到三十五、六岁体力就开始慢慢地跟不上。“我在这里20多年了,还准备一直在这里。”余熙文对工作的感情很深,对事业的发展有激情、有梦想,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传承技能、去推动工厂发展。
研发与创新没有尽头
一台机床的制作需要有铸造、热处理、加工、组装、油漆、包装等几个大的方面,其中又有几十道工序,制作上万种零件。一台铍铜的机床在零件生产完成后,只装配的情况下,最快需要3天,大型设备要一两年。
2000年,余熙文主要工作是所有车头箱、刀架、液压、尾座、主电机、润滑等部件的所有装配工作。2009年他从数控车间调入部装车间,主要从事新品及大车头箱的试制及装配工作。再后来余熙文又负责组织、整理数控主轴的装配工艺及方法。
岗位不断在调整变化。2010年公司加快了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新机型不断推出,为了满足新机型能够形成的生产规模,余熙文负责组建CW装配组,并直接负责小组的各项工作,以及对人员进行培养。从对数控产品、数控系统、液压系统的认识到多年总结的经验,都拿出来和组内成员共同探讨。经过努力,CW组可以完成多种主轴、车头箱以及本车间的所有流量型产品的装配工作。
而现在,他要负责安装“机床的心脏”,也就是主轴。“我是第一道把关人,也是最后一道。”装配主轴前,余熙文要先检查一遍所用的零件有没有达到标准,有的零件要组装好才能检查出来,等到装配好之后,他要做最后的检查。只要有一点瑕疵,都会影响机床的精密度、制作质量。一个主轴两个人装,一天可以装两根。
说起工作,余熙文有说不完的话,他对点滴小事都格外用心。
为了年轻人少走弯路
在20多年的工作过程中,余熙文专注于装配岗位,参加新产品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和参与重大技术专项活动,在机床零件加工配制、数控机床产品装配攻关、装配工艺固化、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传帮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余熙文带过百余个徒弟,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公司员工,他们中有的人已成长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掌握高超技艺的公司骨干。
在厂区里,有两个工作室,一个是2010年以袁建民为名匠的首届昆明市名匠工作室,一个是2016年成立的以余熙文为名匠的第三届昆明市名匠工作室。在袁建民、余熙文两位名匠的带领下,工作室团队以点带面,实施技术传承,提升公司技能队伍技能技艺,名匠工作室年均培养30名青年技工快速成长。
每年公司新入职大学生当年培训中有一节必修课,就是要到名匠工作室培训1--3个月,目的是让新同事更快地学习到机床方面的具体操作事项。“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年轻人少走弯路,我和袁师会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余熙文说,每个人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做人的本份也是对社会的责任。
记者 关喜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