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献礼“五一” 致敬匠心
杨振宇:保护好地铁动力的核心

2018-05-04 15:17:26   来源:云桥网

  “轰…轰…”一列地铁经过,位于昆明地铁春融街站地下负二层的供电检修班值班室的地面跟着震动。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供电中心副经理杨振宇正在和值班室的同事说着话,像这样被地铁打断的情景,每5分钟就有一次。

  这个地下值班室在隧道里,没有窗子,空气不新鲜。只要一打开门,就是地铁运行的轨道,而地铁动力的核心——供电器材,就在这里一刻不停地运转着。

  每当地铁经过,一涌而上的数据就会飞快地变化。地铁走后,数据恢复稳定。每天,供电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要严密监控这些数据,确保地铁供电系统正常运转。

  广州地铁最年轻的维修技师

  初中毕业后,杨振宇没有选择读高中,而是听从了家人的建议去读中专,学习变电检修。2004年,中专毕业的他进入广州市地铁供电部从事变电检修工的工作。也因此,没有去大学深造,成为了他的一大遗憾。

  “我当时成绩很好的,重点高中不成问题,考大学也一定行。”杨振宇说,唯有用更加努力的工作来弥补这种遗憾。

  刚进单位时,杨振宇被分配在一次设备检修班组,负责广州地铁一号线供电设备的一次检修和试验工作,一起共事的多为本科、大专毕业生。当时一号线是一条完全引进德国先进设备的线路,很多技术资料都是英文或德文的,可是,有效资料非常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振宇正视自身学历方面的短板,在工作上一方面努力学习新线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努力协助师傅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做的同时努力思考,力求弄懂每一个技术关键点,遇到不懂的点,及时向师傅请教,“最忌讳在工作中似懂非懂。”他说。

  变电检修的主要工作是对供电设备进行清洁、检查、紧固,并检查设备的绝缘性能,测试保护装置的逻辑性。整个工作繁琐乏味,且要求作业人员极度细心。一旦有任何作业点未按标准完成,就可能导致设备在运行中短路、发热烧毁或是保护装置失灵拒动或是误动,让地铁中断运行。因此,每一次的检修工作都是在极大的压力下完成的。

  “刚开始我想研究一些有深度的技术问题,反而忽略了基础的原理。”杨振宇说,一次,领导拿了一张基础的电路图考他,他反而被难住了。由于自己在学校里的成绩不错,对电路技术也掌握得很好,杨振宇回想起那个时期觉得自己有些好高骛远。“经过那次的事件,我才开始重新研究基础的知识原理。”杨振宇在广州一干就是7年,很快,从初出茅庐的新手,变成了唯一一名同时管理运行工班、一次检修工班和高压试验工班3个工班的复合型工班长。

  2008年至2010年,杨振宇连续3年在广州地铁举行的部门级、公司级劳动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同时带领自己所在的班组夺得团体一等奖。他还获得“广州市技术能手”“广州市技术创新能手”称号。25岁时,他被破格提拔为维修技师,成为了当时广州地铁最年轻的维修技师。

  广州的气候有些炎热,杨振宇刚开始并不习惯,“一下火车,热浪扑面而来,有些潮湿,呆久了身上会起疹子。”他和另外两个同事挤在一间出租屋里,租金500元一个月,简陋且没有空调。在广州的7年,他都没有在春节的时候回家过年,总是等到元宵节才能与家人团聚。2011年,昆明开始建设地铁,杨振宇回到了昆明工作。

  在昆明地铁培养出优秀团队

  2011年,杨振宇进入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工作。作为昆明地铁首批仅有的具备地铁供电维护经验的员工之一,他被任命变电检修班的班长。

  当时供电中心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平均年龄不到22岁。面对昆明地铁供电检修从零开始的实际情况,在为期3个月的培训期内,杨振宇梳理沉淀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有的放矢的编写课件,将自己多年所学、所会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

  地铁的安全运营依靠供电系统支持,系统里的任何一个零件存在故障,都可能会影响到地铁的安全运营。供电中心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24小时待命,一旦现场发生故障,他们会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进行处理。每处理完一个故障,杨振宇会根据故障处理过程编制事故案例分析材料,用这个办法与同事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011年底,昆明地铁第一个110kV主变电所建设完毕。当时95%的同事都没有真正接触过变电所设备,更不清楚什么是交接试验、预防性试验、继保测试。为了提升团队能力,从设备进场、安装、试验、调试,杨振宇与同事都在场学习。施工单位的调试人员测试一遍、他们做一遍,就这样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实操,让团队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从2012年6月20日到2014年4月,短短2年多的时间,杨振宇和同事接管近60公里地铁线路,乘客也由6号线开通时的日均约2000人增涨到现在的日均约23万人。

  “如果人才的培训和积累跟不上,出现人才断层,进而影响检修工艺、质量,那么,将严重影响地铁正常运行。”杨振宇备感责任重大。

  杨振宇觉得,要在工作中学习经验,只有多劳、多干才能快速地积累经验并成长。后经领导同意,他们承担了首期工程北段昌宏西路变电所设备和福德站至昆明火车站一个区间接触轨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

  部分员工在间休时间对供电设备进行安装调试,从一、二次线的安装,保护装置的上电调试,逻辑功能的测试,接触轨安装,导高拉出值调整,一步一步让大批员工在组织协调、专业技能上得到了锻炼,练就出了一批专业技术硬、业务知识强的骨干,让供电中心的整体运维能力得到了提升。短短5年时间,供电中心已完全具备设备的调试及自主维修的能力。

  24小时待命对工作严格负责

  杨振宇的妻子也是地铁部门的员工,2012年两人在培训中相识,恋爱两年后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谈恋爱的时候刚好是地铁刚运行的时候,小故障比较多,电话一响我就要去解决问题,我很担心她会生气。”杨振宇笑着说,那时候常常向身边的同事询问“女朋友会不会生气”的问题,现在想想挺有趣。“她怀孕的时候,我就只能抱着被子来沙发上睡,不然要是有电话叫我去现场处理就影响到了她。”由于工作性质如此,杨振宇必须24小时开机,而维修工作大多是在晚上进行,所以,很多时候是晚上被叫到站点参与维修,对此,杨振宇非常感谢家人对他的理解和支持。

  2016年12月,杨振宇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在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授牌成立,目前有6人参与到工作室的工作中。“我们供电中心一共有451人,负责检修、运行、蓄电池等几个方面。”每天白天都有运行的工作人员到每个地铁站进行设备的检查,通常是3人为一组,每组人员去4个站,这样一趟下来大约需要两个小时。运行人员检查之后如果有问题就会请检修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

  “我们的设备达到了电网主网设备的等级,可以说是高可靠、低故障。”在平时的工作中,刚开通的地铁线路故障频率略高一些,不论是合闸的故障、机械使用不了还是短路故障,杨振宇他们都要第一时间解决。“我们供电部门是幕后,虽然没有直接与乘车市民接触,但其实是地铁运行的源头,是地铁动力的核心。”

  记者 关喜如意


  【感言

  匠人点亮新时代

  时代呼唤匠人,现实需要匠人精神。

  匠人者,担负着点亮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

  匠人的这种情怀,秉承的就是“一字精神”。即:一心一意、一丝不苟、一马当先、一以贯之、一片丹心,最终,铸就一技之长。

  在此,我们采访了昆明市14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匠人。他们性格各异,所精不同,但是透过现象直抵本心,都是一脉相承的匠人之“一字精神”。

  一心一意。 匠人具有专注、执着、细致、耐心、坚守、创新等品质。匠人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坚持不懈、创新进取。简单地说,匠人精神就是执着于某一件事情,努力将其做到极致,大到生产高铁、汽车,小到制造一件铜器、一片刺绣,每一个环节都要凝神聚力、尽善尽美,在质量上的要求近乎苛刻,不允许存在任何瑕疵。匠人就是把匠人精神的内核融化在血液里、铭刻在内心中、 落实在行动上,并作为信仰去坚守、作为志向去追求、作为境界去修炼、作为准则去遵循的人。

  一丝不苟。匠人精神是专注的态度、纯粹的意志、拼搏的动力、创新的衍生、产品的灵魂,更是职业的敬意、文化的传承。无论你在做什么,只要带着匠人精神全身心去投入,一丝不苟地工作,就能找到劳作的更大乐趣、更高价值。

  一马当先。匠人精神是学习的动力。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匠人精神,也就拥有了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这股动力督促他精益求精,学在前、做在前,并对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技术都有所学习,从而,一马当先,走到本行业的巅峰位置。

  一以贯之。一个推崇匠人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匠人精神具体到一个人在工作中的表现就是脚踏实地,认真敬业,用心设计,一以贯之,把产品当成工艺品去对待,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

  一片丹心。这14位匠人,正是昆明市千千万万匠人之缩影。他们的“丹心”,也是“初心”,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之心。当匠人精神根植在每个劳动者心中、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里,相信每个人的这一片“丹心”“初心”会成就我们的美好生活,也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陈创业)

编辑: 朱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