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献礼“五一”,致敬匠心
祖玉兰:针作画笔 线为墨 创造滇绣之美

2018-05-02 16:18:52   来源:云桥网

 

 你那边绣完没有?能不能卷了?”2018年1月中旬,昆明的阳光暖暖地洒下来,“绣娘”祖玉兰和女儿及自己的学生边晒着太阳边忙着穿针引线。

  这里是位于昆明西山脚下的龙门社区苏家村的祖玉兰刺绣艺术中心。在这栋三层小楼的顶楼,他们的工作坊宽敞明亮,而一、二楼放满了几个房间的刺绣作品。

  用针线绣幸福

  最近,他们正在赶制一套婚庆的床上用品四件套,仅被面就要绣3个月左右。祖玉兰说:“这个要提前半年订,有百年好合,也有百子图。”

  在大红色的被面上,两条彩色的鱼灵动地摆尾,旁边的花娇艳欲滴,而两条鱼之间还挂着一把被鲜花托着的金锁,上面印着“欢天喜地”。

  祖玉兰介绍,这样一幅被面通常要3至4个人一起绣,很费时间。“订的人太多了,我们人手不够做不了。”她说,除了婚庆主题的,还有,祝寿主题的也很受欢迎;如果要10年以上的绣工和更加精细的线做出来的精品,则需要2至3年的时间,这样的精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他们用两根钢管把被面平整地撑开,两个人坐一边,共4个人,互相配合着缝制。旁边有一个小布包,上面插满了细针,有的针上已经穿好了线。线很细,在阳光的照射下反着光,仿佛,旁边的人呼吸力度稍大就会把线吹断。就这样,4个人低着头,聊着天,绣着花,一坐就是一下午。

  旁边放着的是他们刚刚绣好还未装订的百子图四件套,100个小孩子的形象跃然于被面之上,有的在踢球,有的在打闹,有的拎着灯笼,有的举着仙桃......

  在房间的一面,放着两个大柜子,柜子里有鲜艳的线,有国产的、有进口的,成百上千种。

  “一个被套就要用上百种线,一根线有48丝,一丝又有三毛。”祖玉兰的线品种很多,有的是蚕丝线、有的是棉线、还有,没经过漂染的植物线......“麻织品和牛仔系列要用棉的,真丝布料要用蚕丝的,化纤类的家居用品就用植物线。”她会根据作品的要求,选择适合的线。

  不怕手笨怕懒

  在祖玉兰刺绣艺术中心,不时有人慕名前来,有的是参观,有的是找她求学。“以前老一辈是传自己人不传外人,我现在不是,只要愿意学,我都愿意教。”祖玉兰说,想学的人很多,但是,能坚持下来的人很少。

  “我不怕手笨的,但我怕人懒。”她介绍,学习滇绣,前期付出很多,掌握这门技艺既要付出时间又要耐得住性子。“技艺是要用时间来练的,工要细,速度自然就快不起来。”学习滇绣可不仅仅是上下穿针引线那么简单,从画面的构图、图案的配色、针线粗细的选择到缝制的针法都有很多讲究。

  “今天状态好,可能绣得就好、就快,而有时候思想不集中也会绣得慢。”祖玉兰始终认为绣花这门技术,每天的效果都不同,各个绣工也有自己的风格,甚至,拿针的方式、针线的走向和缝制的力度都有不同。哪怕是一个人把一朵花绣两次,得到的成品都不可能一样,“没有两朵完全一样的花,我连自己都不能模仿自己。”

  从爱好到责任

  祖玉兰接触绣花,是跟着自己的老祖和外婆开始的。“那个年代,孩子没有什么玩的,小姑娘又不准出去爬树,我就看外婆他们绣花,感觉很漂亮,就开始慢慢地学。”就这样,祖玉兰与针线结下了缘份。

  然而,长大后,她学了土木工程专业,没有专门从事绣花工作。

  直到1998年,祖玉兰放弃自己设计自己销售且生意一直很好的服装店,离开昆明前往苏州等地学习刺绣艺术。

  终于,通过潜心学习,刻苦努力,她不仅掌握了苏绣技法,获得高级刺绣技能培训证书,还掌握了蜀绣、湘绣、粤绣等国内知名刺绣技法。

  学成回到昆明后,祖玉兰把这些绣法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技艺相结合,独创祖氏滇秀。既有苏绣的婉约,又有民族绣的灵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就是从爱好起步,慢慢变成了自己的事业,现在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2009年,祖玉兰刺绣艺术中心成立了,这不仅让她能把自己的滇绣作品介绍出去,更以中心为平台承担起传承滇绣文化的职责。

  刺绣艺术中心刚成立的时候,绣工们的技术还不够熟练,大部分时间以培训为主,但祖玉兰还是坚持下来了,因为要出精品就急不得。她说:“绣娘的技术要练3到5年,这个时候才可以达到很好的水平。”

 

  慢慢地,他们绣出了水平、绣出了口碑,也绣出了影响力。祖玉兰的一些亲朋好友加入了中心,甚至连外省女婿也加入了进来。

  另外,祖玉兰还和政府合作实施扶贫项目。在昭通、维西等地成立了合作社,培训农村妇女成为绣娘,为他们脱贫致富找到了出路。祖玉兰说:“学会刺绣后,她们不用再外出打工,可以在家里工作,这对照顾老人和孩子很重要。”

  在传承中创新

  “一开始,她们做得很艰难,一个月发给绣工500块的工资都不容易。”唐琳是祖玉兰的女儿,2016年她辞去了稳定的教师工作,和妈妈一起,全身心投入到刺绣艺术中心的工作中。

  “不论前景如何,我都会坚持。现在,有很多领域都能加入刺绣技术。”唐琳说,从小耳濡目染,对手工制作很有兴趣。以前上学时,放寒暑假都会和妈妈一起在家绣花。而现在,作为年轻一代的滇绣传承人,希望在创新方面有更大的突破。

  “我老公原来是学动画制作的,现在也来学刺绣,他对动作和颜色都有独特的理解和表现。说起来也是那句老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唐琳笑着说。

  如今,他们尝试用刺绣来做摄影作品仿真绣、油画风格或者水墨画风格的作品,甚至还有3D滇绣。“尤其是动物和人身上的细节或者眼神,都很立体。一个眼球可能就要用到几十种颜色。”唐琳介绍。

  在祖玉兰刺绣艺术中心,她们把针线当作自己的画笔,绣出的图案活灵活现,有的甚至呈现金属质感,绣出光影结合的效果。“还有一种作品从正面看是豹子、从背面看却是老虎,很特别。”祖玉兰说,双面异样异色绣是她的绝活儿。“我们的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她很自豪地说。

  记者 关喜如意(云桥网)

编辑: 朱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