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献礼“五一”,致敬匠心
金永才:人品作品精品 “三品”炼匠心

2018-04-26 15:00:04   来源:云桥网

  第一次见到金永才,是在2018年1月12日早上9点10分,在昆明市官渡古镇状元坊。天气格外的冷,他穿着一件厚实的黑色大衣,戴着帽子,围着一条黑红相间的围脖,正如乌铜走银的色彩搭配一样——至简。他的手掌很大,格外的温暖干燥,这是常年用手捂黑铜器的缘故吧。

  云南乌铜走银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始创于云南石屏,已有300年历史。

  乌铜走银即在乌铜胚上镂刻精美的纹饰图案,然后在印刻的纹饰内走银或金,使其在庄重深沉的黑底上衬托出金或银光灿灿的纹饰,使工艺品显得雍容华贵、瑰丽多彩。其工艺复杂,用料讲究,有熬铜、打胚、錾刻、走银、打磨、捂黑等10多道工序。

  与金永才的一番交谈,我对乌铜走银有了初步印象,正如金永才所说:“乌铜走银,靠的是匠人用身心去感受火候、掌握温度,没有20年静心钻研出不了精品。”

  打破传承传统开办传习馆

  200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如今,乌铜走银非遗传承事业已经从过去重在保护和延续的基础上,拓展到了公司化管理和产业化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云南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文化工艺品。然而,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的传世技艺,曾经差一点就失传。

  金永才告诉我们,乌铜走银的传承,过去一直是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授,并且有着严格的不成文规定:世代单传。就是说,即使有5个儿子,也只能选一个人来继承;传男不传女,传儿媳妇不传女儿;同时还要选取正直、人品好、聪明、悟性强的人来继承。

  学艺14年才被师傅传授绝技配方的金永才,至今也忘不掉那个晚上——

  “那天晚上8点,师傅把一个马蹄钟摆在桌上,让我在15分钟内把一张纸上的配方全部背下来。时间一到,师傅立即把纸拿走烧掉了。”金永才说,1995年就在短短15分钟时间内,乌铜走银技艺完成了第五代到第六代的传承。

  这一幕,简直比电影还精彩、传奇。

  但是,那天晚上的金永才却急坏了。他生怕记不准配方,回家后忙着写下来,然后,连着翻了三天字典,硬是把配方完整记录。

  就算这样,他还是不放心,又经过3个月的起炉冶炼做试验,才把配方正式确定下来。“如果师傅在身边,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他,但遗憾的是,师傅把配方交给我的第18天,他老人家就过世了。”金永才说。

  从此,金永才的人生就写在乌铜走银里,专注而执着。

  他50岁那一年,一场重感冒让他有了新思考:乌铜走银技艺该如何传承?金永才想了很多,后来,毅然做出打破传统传承观念的决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创办传习馆的想法。2010年8月18日,乌铜走银传习馆在官渡古镇挂牌成立。

  “乌铜走银非遗技艺传承之所以能迈出关键的一步,当时多亏了省里、市里和区里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金永才介绍,自乌铜走银传习馆成立以来,在正式收徒12人的同时,还培养了大批金属手工艺爱好者和从业者。

  2015年12月,金永才主导并推动昆明市官渡区工艺美术职业培训学校成立,坚持以“发扬和传承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为办学理念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

  金永才说:“目前,培训学校培养了很多来自大理、丽江、红河、曲靖、玉溪、昭通、临沧等地区的残疾人学员,一方面希望他们有一技之长养活自己,另一方面,也希望他们为乌铜走银技艺的发展贡献力量。”

  人心人品是做精品的关键

  1975年,18岁的金永才与师傅李加汝相遇;经过8年考验,金永才在1982年得以正式拜师;后来,直到1995年才得到师傅传授的配方。“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20年时间,金永才通过了师傅的考验,他认为:“师傅不但传我技艺,还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2018年,金永才65岁了。回顾过往,他总结了三个词:人品、作品、精品。金永才这样解释:首先,收徒要先看人品,这个人品包括一个人的德行和心性。德行要知恩图报,心性要静得下来,守得住寂寞。其次,人品过关后,还要经过六至七年的磨练,这样,才能做出自己的作品;最后,从做出作品到做出精品,还需要十二三年时间,熬得过来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技艺。

  正如金永才自己,从1982年师从李加汝系统学习乌铜走银制作技艺,30多年来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始终坚持学无止境的自我提升和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共创作出百余件乌铜走银工艺精品,其中“五福捧寿走金银方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等业界最高级别金奖。现在,金永才把手艺交给了徒弟们,自己更专注于作品的设计。

   据介绍,金永才创办的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有员工70余人,年营业额已超千万元。

  “2018年刚开始,但是,订单已经从年头排到年尾了。再下订单,都要排到明年了。”说起公司,金永才显得很笃定,但是,他并不因为挣了多少钱而兴奋。比起挣钱,金永才热衷的是另外一件事:自2012年以来,金永才带着徒弟们参加国、内外各种非遗展和工艺美术展。

  “我每年都拿出来五六十万元钱,专门用来宣传乌铜走银这门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其实,参加展会也是为了宣传,每年都参加不下十场。”金永才说,如今,公司产品已经销往我国香港、澳门以及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地,为乌铜走银走向世界打下了基础。

  “除了传统的作品之外,我们也开始尝试把乌铜走银技艺和现代生活结合,根据普通顾客的需求,打造私人定制作品,比如手镯和戒指。”金永才说,学习和创新不能停止,只要有机会他就积极参加国内甚至国外的学习交流活动,还走进艺术类高校参加大师提高班等学习活动,目的就是把新思想和新理念灌注到了乌铜走银的创作实践中。

  乌铜走银,炼铜需把铜炼黑,走银要灵动“走”满为止。可谓是:一片漆黑,几丝银白;一线之隔,两方世界。在这一方黑白世界中,65岁的金永才笃定安静,吸一口烟斗,炼炉融炼,炼的不仅是乌铜,更是一颗愈发纯粹的“匠心”。

   云桥网记者 陈创业

   “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即,我们向这个光荣的节日献礼。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匠人,奋斗者中一群不平凡的人。他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追逐梦想、收获精彩,其独具匠心赢得全社会的喝彩。

  在属于劳动者、奋斗者、匠人者的节日里,我们致敬匠心,为新时代唱响赞歌。

  匠心,秉承的是“一字精神”。即:一心一意、一丝不苟、一马当先、一以贯之、一片丹心,最终,铸就一技之长,弘扬中华文化。

  此次,我们采访了14位不同行业的匠人代表,希望他们的故事让你领略到红土地上劳动者的新风采;希望他们的匠心,感动你我,情暖“五一“;希望“一字精神”永驻每一位劳动者的心中。

  献礼“五一”,致敬匠心。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奋斗中共享新时代的幸福与荣光。

编辑: 朱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