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研院专家孙敬鑫:五年规划,何以成为中国取得成功的密码?

By 云桥网 | 2025-10-27 17:36:17

(作者系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的五年规划以其科学制定、目标明确与协同实施,成为国家治理的关键支柱。它通过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相结合,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并在实施中动态优化。

  七十多年来,这一制度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增强综合国力,并切实改善民生福祉,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与独特优势。

  2025年是中国第14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明确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

  具体而言,中国的五年规划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科学的制定过程。五年规划事关国计民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国党和政府坚持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凝聚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充分吸收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比如,中共中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过程中,切实开展网上征求意见,广大网民积极响应,所建言累计超过101.8万条,为文件起草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在中共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由党中央全会提出规划建议、国务院负责编制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公布实施的成熟的制度安排。

  二是明确的发展指标。五年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明确提出规划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也成为其他各级各类专项规划的总遵循。

  国际社会也可以通过五年规划,观察中国的阶段性目标和执政理念,了解从中可以分享哪些中国机遇。每个五年规划的目标是承前启后的,是一脉相承的。

  三是协同的实施过程。规划是否最终取得实效,不仅需要目标明确,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做到细化落实与动态调整相统一。

  例如,“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中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分别梳理出165项和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并分别建立了专门机制,动态跟踪督导各工程实施进展,对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予以重点保障。

  近年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坚持尊重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动态评估实施过程、及时进行具体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既为市场留出充分的空间,也让政府发挥好战略政策协调、资源动员、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功能。

  总体来看,中国在过去70多年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接续制定和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积小胜为大胜,见证和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奇迹,实际上它也成为中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密码。

一是在制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规划通过中长期工作的阶段性安排,实现发展步骤的循序渐进。它不仅是一个文本的实施,更在于通过规划体系来层层传导国家的发展意志。

  每个规划期内,中央政府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可测量、可分解、可考核、可问责的量化指标,实现对规划的具象化引导。各级政府能够更好地参与国家发展,也逐步提升着本地区的治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在物质上提升了中国综合国力。

  7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正在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阔步前行。

  195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300亿美元,202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4.9万亿元。从2010年至今,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已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三是在现实中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997年中国人类发展指数达到0.554,实现了由低人类发展水平向中等人类发展水平的跨越;2011年达到0.706,首次迈上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台阶。2022年达到0.788,创历史新高。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也已形成超4亿人的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

  可以预期,在更多的五年规划指引下,中国的发展脚步会更加稳健,发展基础会更加坚实,发展方向将更加坚定,对世界的贡献也将持续提升。

  

  策划:张若谷 韩成圆 黄议娴

  采写、编辑:韩成圆 黄议娴

  编辑:朱东然

当研院专家孙敬鑫:五年规划,何以成为中国取得成功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