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专家沈玉良:中国为何将制度型开放作为重点?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进行了深刻的范式革新,其核心标志是将制度型开放确立为引领高水平开放的核心路径。
这一战略抉择不仅重塑了中国的全球竞争新优势,也为像云南这样的边疆省份在国家大局中重新定位、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01 “制度型开放”,一次系统升维
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这并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一次系统的战略升维。
其重点内容包括:一是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特别是数字服务领域开放;二是完善出口管制、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统筹发展与安全;三是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环境保护等“边境后”制度的现代化与国际对接。
02 中国为何将制度型开放作为重点?
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竞争格局已从商品竞争转向规则竞争,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亟需通过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创新活力。在百年变局下,以稳定的、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取代临时性优惠政策,更能有效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资源,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与韧性。
在国家宏大的开放蓝图下,云南的“十四五”规划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战略之中进行谋划。
云南的谋划,重点鲜明地围绕 “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这一核心战略定位展开。
其中的一些重点包括:
1 定位转换。明确从过去的地理“末梢”和“通道”,向开放“前沿”和“枢纽”转变。
2 平台打造。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到核心引擎位置,赋予其“先行先试”使命,聚焦推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制度创新。
3 路径明确。强调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沟通”来实现“软联通”,在推动“硬联通”(如中老铁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周边国家在规则、标准方面的对接。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跨区域合作打造了开放共同体。如沪滇“16+16”产业园区共建机制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典范。该机制推动了“上海研发+云南制造+联合拓市”的产业协同模式,共同运营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将上海的市场经济优势与云南的通道区位优势结合,共同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合作。
03 深化制度型开放,“十五五”时期云南角色的展望
“十五五”时期,中国推进制度型开放将进入深水区,体现为更高水平、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对接。国家将进一步推动加入CPTPP、DEPA等高标准协定,并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制度型开放是中国应对时代之变、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主线。
云南以其独特的区位和使命,在国家开放新格局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通过精准承接国家战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云南不仅成功地服务了国家开放大局,更极大地促进了自身开放型经济向高质量阶段迈进。
面向未来,继续深化制度型开放,将是云南从开放前沿迈向开放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
策划:张若谷 韩成圆 黄议娴
采写、编辑:韩成圆 黄议娴
编辑:朱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