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莫璟昊:以人民为中心,画一张什么图?

By 云桥网 | 2025-10-27 16:24:55

(作者来自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挝-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研究中心)

  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始终贯穿其中。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回顾过去五年,中国式现代化在坚守人民立场中稳步推进,人民至上的理念已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成果,公共服务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以人民为中心”是制定五年规划的一贯思路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一五”计划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到“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始终以人民至上为根本价值取向。

  在规划制定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调查研究、网络问计等方式充分了解人民群众需求,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为科学制定和执行战略决策奠定共识基础;

  在规划执行阶段,通过社会民生领域的一系列战略部署,推动公共服务体系的全覆盖和高质量建设,在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五年规划的鲜明特色与根本立场,只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根”和“魂”。

 

“十四五”办成的大事,处处与民生相关

  “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精准对接民生需求,为高品质美好生活创造条件。

  在数字生活领域,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和光纤宽带网络,超330个城市迈入5G-A商用时代,网络速率、覆盖范围、智能水平全面提升。

  

  在健康卫生领域,

  我国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自主研发的脑起搏器、光子计数CT等实现高端医疗装备用得起。

  

  在粮食安全领域,

  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育成多类高产抗逆作物品种,大马力拖拉机等先进机具提高了作业效率,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在交通领域,

  CR450动车组以450公里时速刷新“中国速度”,C919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营,福夏高铁、贵州花江峡谷大桥等攻克极端环境建造难题,构建起四通八达的出行网。

  

  “十四五”时期,以民生痛点为切入点,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人民幸福感持续增强。

  政务服务实现质的飞跃,社保、医保等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身份证换补领、公积金提取等200余项服务跨省份通办。

  “一老一小”难题逐步破解,全国建成万余个日间照料中心、老年食堂和普惠托育机构,养老金制度完成并轨,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五年间教育、社保、卫生健康等领域投入近100万亿元,群众获得感持续提高。

 

 

“民生为大”的追求,更加坚定

  随着“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也即将开局起步。“十五五”将继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将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科技成果向民生领域深度渗透。

  一方面,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卡脖子”技术,培育未来产业集群,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石;

  另一方面,坚持科技利民,不断提升科技产品的生活化应用水平。例如,加快便携式医疗设备研发,实现居家无创血糖、血压监测普及;聚焦老龄化社会需求,研发智能护理机器人等适老化设备;深化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物流等技术应用,打造“门到门”高效出行网络。

 

  二是将坚持党在深化改革中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坚定不移破除妨碍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聚焦惠民生、增福祉深化改革,持续推动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聚焦优治理、强效能深化改革,加大政务服务集成,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线上办事“一网通办”,着力提升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是将进一步聚焦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奠定基础。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

  

  策划:张若谷 韩成圆 黄议娴

  采写、编辑:韩成圆 黄议娴

  编辑:朱东然

苏州大学莫璟昊:以人民为中心,画一张什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