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专家郑彬彬:“计划”到“规划”,变在何处?

By 云桥网 | 2025-10-27 16:56:51

(作者系上海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从 195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制定第一个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至 2025 年“十四五”规划收官,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的制度,始终贯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

  它不仅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蓝图,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支柱。

 

  从“计划”到“规划”:

  国家治理的制度演进

 

  1953年

  党和国家立足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的历史现实,以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为纲,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任务,探索编制出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实现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一个重大步骤,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核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五年计划的形式、内容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991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国家宏观调控从单纯的行政指令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性调节。

 

  从“九五”到“十五”,五年规划连续强化“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由重化工业向高新技术和服务业转型。

  进入 21 世纪,面对中国开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共中央制定“十一五”(2006 年—2010 年)时,将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国家发展战略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每一个五年规划,

  都是对时代命题的系统回应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深刻论断,领导全党全国加快构建一个统筹能力更强、制度协调更高、战略定力更长远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五年规划” 正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抓手。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每一个五年规划,都是对时代命题的系统回应、对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制度化表达。

  “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下,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该时期,中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续影响、贸易摩擦和全球疫情冲击,经济保持年均6.5%左右增长,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跃上新台阶。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面对这一新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明确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不仅如此,“十四五”规划还首次以宏观规划的形式,擘画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愿景目标。

  这意味着,2020年全党对“十四五”规划的编制,是在2035 年远景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是“2020——2035年中长期规划”的第一阶段,与后续的“十五五”规划、“十六五”规划成一个目标明确、步骤清晰、各有分工的统一的规划系统。

 

  策划:张若谷 韩成圆 黄议娴

  采写、编辑:黄议娴 韩成圆

  编辑:朱东然

上海大学专家郑彬彬:“计划”到“规划”,变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