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专家丁彬 秦海善:五年规划,如何保障发展权?
(作者分别系广西大学中国-东盟政党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权则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
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明确指出:“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成为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保障人民发展权的关键制度安排。
01 五年规划,精准回应每个阶段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
发展权首先体现为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
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否独立制定发展战略、掌握发展节奏、维护发展安全,直接关系到其主权完整与发展前景。
西方某些国家长期垄断“人权”话语体系,将发展权窄化为个体自由权,忽视国家整体发展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而中国的五年规划正是对这种话语霸权的有力回应——它以国家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国情、自主决策,充分体现了发展主权的实践逻辑。
五年规划的制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无论是“一五”时期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基础,还是改革开放后逐步转向市场导向的“五年规划”,再到新时代强调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共同富裕,每一个阶段的规划都精准回应了当时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发展任务。这种基于国情的战略定力,使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始终保持发展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五年规划始终将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置于突出位置。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通过规划统筹发展与安全,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科技自立自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02 五年规划,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把握
发展权的实现离不开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探索出一条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新型发展路径。
自“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更名为“五年规划”,一字之变,折射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规划转变,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把握。
五年规划并非取代市场,而是引导市场;不是干预微观经济运行,而是塑造宏观发展环境。政府通过规划明确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产业方向和政策导向,为市场主体提供稳定预期。例如,“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企业投资布局、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提供了清晰指引。
更为重要的是,五年规划有效克服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常因盲目扩张和资本逐利而陷入周期性危机,而中国的规划体制则通过前瞻性的宏观调控和结构性调整,避免了大起大落。当经济过热时,规划引导收紧信贷、抑制泡沫;当面临下行压力时,又通过重大项目投资、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稳增长。这种“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有机配合,实现了经济稳中有进、进中提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空间,切实保障了人民的发展权益。
03 五年规划,不是孤立的经济指标堆砌
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五年规划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它不是孤立的经济指标堆砌,而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战略部署,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思维。
五年规划注重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确保政令畅通、上下协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统一;
沿海与内地的关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筑牢国家总体安全屏障。
正是在这种系统性思维指导下,中国实现了超大规模国家的高效治理
以“十四五”规划为例,其不仅设定了GDP年均增长预期目标,更突出创新驱动、城乡融合、绿色低碳、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规划明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一批国家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些举措不是临时应对,而是基于长远战略的系统布局,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五年规划促进成果共享,落实人民主体地位。发展权的最终归宿是人民福祉的提升。中国的五年规划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体现在规划内容上,更贯穿于制定和实施全过程。
在规划制定阶段,党和政府始终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乡村振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机制,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更为深远的是,五年规划构建了一种全民参与的发展动员机制。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凝聚社会共识,激励亿万人民投身国家建设。无论是航天工程中的科研人员,还是乡村振兴中的基层干部,抑或是创新创业中的青年才俊,都在国家发展蓝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实现了个人奋斗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
策划:张若谷 韩成圆 黄议娴
采写、编辑:韩成圆 黄议娴
编辑:朱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