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喜·文化互粉 | 郑和为媒 滇马合作互利友好
【编者按】
应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4月15日至18日对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
600多年前,云南籍航海家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以和平使者的身份架起滇马交流桥梁。
今天,云南充分发挥地方力量,深化与马来西亚的合作,生动诠释:中马两国不仅是隔海相望的好邻居,更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携手发展的好伙伴。
游客感受马来西亚风情。
云南与马来西亚友好交往历史悠久。600多年前,云南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在马来西亚留下和平交往、互利友好的佳话。在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下,特别是以2024年中马建交50周年暨“中马友好年”为契机,滇马交往呈现良好态势。
近年来,滇马双方高层保持密切互访,为经贸、人文、旅游、科技等领域合作奠定基础。双方搭建了马来西亚·中国(云南)高等教育对话会、马来西亚与丽江旅游对话会、马来西亚—云南贸易投资对话会等平台,持续拉紧各领域合作纽带。
云南与马来西亚之间开通了昆明至吉隆坡、昆明至槟城、昆明至沙巴、昆明至新山(士乃)、大理至吉隆坡等航线。中老铁路持续赋能双方互联互通,“中老泰马”全铁快速货运班列助力运输效率提升,为经贸合作创造了更多条件。
截至2025年1月,云南在马来西亚设立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3家,涵盖批发零售、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等领域;马来西亚在滇设立94家外资企业,投资领域涉及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云南花卉、咖啡等特色产品销往马来西亚,马来西亚榴莲通过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平台扩大中国市场。
滇马旅游资源互补,长期以来保持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云南文化艺术团多次赴马演出,邀请当地民众共同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随着免签等利好政策实施,越来越多云南人走进马来西亚旅游,马来西亚也成为云南重要的海外游客客源国,双方举办的文旅主题推广交流活动为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合作搭建平台。
云南省与沙捞越州、昆明市与古晋南市、大理白族自治州与古晋北市建立了友好省、市关系,以友城为纽带,滇马地方间友好交往日益紧密。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丝路友好书屋”项目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开辟了更多渠道;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院校与马来西亚高校开展全方位校际合作;与此同时,滇马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也持续深化。此外,依托郑和文化符号,云南省郑和研究会等机构致力于讲好郑和故事,双方青少年互访交流活动有声有色,为增进友谊注入了青春力量。
【故事】
蔡依霖在参加旅游推介活动。
文旅合作让“老友”心连心
接到记者采访电话时,云南佳途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鸿正在吉隆坡对接邮轮旅游的业务。“我从事马来西亚方向的工作已经15年,近几年越来越觉得,中马、滇马旅游交流合作欣欣向荣、日新月异,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开拓市场的信心。”姜鸿兴奋地说。
近年来,在航班逐步恢复、免签政策不断优化的背景下,云南与马来西亚的跨境旅游更旺了。昆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旅行社组织超2万名云南游客赴马旅游,接待超9万名马来西亚游客来滇旅游,姜鸿的生意也越发忙碌。
“随着旅居云南建设大力推进,我们在入境游产品开发方面突出休闲、康养、度假等元素,近期发出一个40多人的马来西亚旅游团到腾冲体验温泉康养,获得广泛好评。”姜鸿补充说,今年,大理至吉隆坡航线开通,佳途旅游积极组团,方便喜欢大海的云南人去马来西亚看海。国际邮轮成为这几年他们在马来西亚方向主推的业务,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云南与马来西亚,本就是常来常往的‘老友’。我期待更多文旅交流与合作,让双方人民心连心。”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旅游局总执行长蔡依霖说道。
雪兰莪州气候宜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多元,旅游资源与云南有许多相似之处。蔡依霖观察到,如今许多赴马游客已不满足于短、平、快的“打卡式旅游”,长时间、有深度的“沉浸式旅游”正成为新趋势。“为此,我们围绕生态、文化、艺术、极限运动、美食等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深度游路线。”她热情地介绍。
自两国互免签证以来,中国赴马来西亚旅游的游客不断增加。据统计,2024年,马来西亚共接待中国游客370余万名,居各国游客人数之首。蔡依霖说:“对于雪兰莪州,中国也是我们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之一。我们希望包括云南在内的中国各地游客,深入雪兰莪州,通过各类体验活动感受这里的魅力。”
今年3月,蔡依霖与近百位马来西亚旅游业者组成代表团,用11天时间走访昆明、成都、青岛、郑州四座城市,推介马来西亚旅游。“云南历来是马中合作的前沿与窗口,也是马来西亚游客最喜爱的中国目的地之一。”她兴奋地说,近几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马来西亚人开始对云南的雪山峡谷、民族风情、诱人美食心生向往。两地间4小时左右的直飞时间,更为双向奔赴提供了便利。
2025年,是雪兰莪旅游年。谈及未来合作,蔡依霖充满期待地表示,除了吸引更多游客造访以外,雪兰莪州还希望在教育研学、非遗开发等领域与云南展开更深入合作。
在云南收获精彩
杨钪森
杨钪森来自马来西亚槟城,2015年来到中国后,在北京大学和暨南大学学习深造。现在,他是云南民族大学的一名讲师。
杨钪森说,作为云南省内较早开设马来语专业的高校之一,云南民族大学持续与马来西亚的高校进行学生交换、学术交流等合作,每年举行的南亚东南亚文化节,让众多学子得以沉浸式体验多元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云南民族大学参与举办的中国(云南)—马来西亚高等教育对话会为两国高校的老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心得的优质平台。”
在日常教学中,杨钪森经常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上模拟“中国—东盟青年峰会”,让学生走出书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也经常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比如推荐学生到景点,用马来语分享当地的故事,并发到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从小就在书里看过很多关于云南的介绍。来到中国快十年,我发现云南是一个可以让你沉淀下来,安心去做事的一个地方。”杨钪森说。
郑静文
这样的“此心安处”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马来西亚学生来到云南求学。在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攻读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位的马来西亚留学生郑静文说:“这里多元文化交融,自然环境优美。云南的米线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米粉,香甜的鲜花饼让我回忆起马来西亚华人做的香饼。云南的节日氛围也让我倍感亲切。”郑静文表示,云南大学在东南亚颇具知名度,且云南与马来西亚地理位置相近,人文交流频繁,这也是许多马来西亚学子选择云南的原因。
“生活里,我遇到了很多暖心的事。刚入学时,中国同学带我逛校园,打羽毛球。我还参加了看泰剧学泰语的活动,不仅学到了新语言,还结识了许多朋友。在云南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我收获满满,也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精彩!”郑静文开心地分享。
策划:张若谷 罗蓉婵 王欢
文字:刘子语 韩成圆 舒文 黄议娴 王靖中 朱海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