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胞心中的国与家
情感与命运的永远共同体
2019年9月18日,烈日当空。在西贡乌蛟腾抗日烈士纪念碑前,84岁的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会长林珍心情难以平静。
“英国军队抵抗18天就投降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和香港人民一起战斗,在3年8个月之后迎来了抗战胜利。”她说,香港青年们要了解这段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定。
在香港乌蛟腾抗日烈士纪念碑前,数十名香港市民集会表达对暴徒破坏、污损烈士纪念园的强烈愤慨与谴责(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欢欢 摄
1949年以来,香港与国家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成功落实,不仅相继战胜金融风暴和非典疫情,香港更成为内地最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最佳跳板。
无数事实充分证明,“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绝不是一句空谈,其背后所承载的理念,是情感与命运结成的永远共同体。对香港人而言,国家是引领、是后盾,更是需要全身心认同和融入的大家庭。
认同,需要从最基本的学习做起。今年教师节表彰大会上,香港16所学校凭借国民教育实践及探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是香港学校首次参评这一国家级教育奖项并首次获奖,将军澳香岛中学正是获奖学校之一。
“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国情相结合,将国情教育与个人品德教育相结合。” 该校校长邓飞强调,香港教育界应致力于为国民教育“正名”,让这方面工作旗帜鲜明地展开。
走进,则是对国家更真切的认知。刚刚过去的两天里,约4000名粤港澳青年走入大湾区三个内地城市,切实感受国家发展的成果。
“香港99%的青年都不暴力,但正是一小撮人影响了民生。”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说,他理想中的香港青年应充满正能量,坚持理性、包容与和平的原则。“我们要给香港青年提供更多机遇,展示香港青年应有的格局。”
在香港金紫荆广场,香港青年参加国旗展示活动(9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香港青年正用行动展示新一代的格局。70面国旗,贺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湾仔金紫荆广场,“我与国旗·金紫荆同框”快闪活动吸引了众多目光。
“作为中国人,热爱祖国是我们的职责。”活动发起人孙秀祖说,爱国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付诸行动,希望香港青年多到内地走走看看,多了解国家的发展成就,通过自身努力为国家作贡献。
也许,一首幼儿园课本中名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的歌曲更代表了700多万香港同胞的共同心声:“五星红旗,高高挂起,我们都是中国人……你在内地,我在香港,我们都是中国人。”
记者:牛琪 郜婕 朱宇轩(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