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图 >   正文

香港同胞心中的国与家

2019-09-26 08:53:41   来源:新华网

  凝视中银香港老楼,85岁的林广兆依然记得当年中环一片静默白色中,这座建筑热烈庆祝国庆的景象:“红色横幅从楼上垂到楼下,铺满整个大厦,几乎年年如此。”

  70年来,香港同胞对新中国的认知和想象,正是在这种年年岁岁的熏陶中反复建构,最终在时空延展中打下内心的深刻烙印。

  “香港是中国的地方。”林广兆说,“我对此感到骄傲。”

  在香港中银大厦,林广兆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国家元素嵌入平常生活

  从海味凉果、抽纱刺绣,到玉石雕刻和中式家具,1959年成立的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把各种优质“国货”引进香港市场。当年德辅道一间200平方米的店铺,如今已发展成为遍布香港的12家分店。

  “60年前,我的父亲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10周年观礼,正是在那时创办了裕华国货。”公司董事长余国春说,裕华的寓意为:富裕中华。

  在香港佐敦,行人从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前经过(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在香港,国家不只是山河与历史,也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点滴和细处。与“国货”一起,水、电、物资、交通……共同构成了香港同胞最直观的国家认知。

  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对香港供水,截至今年6月已累计对香港供水255亿立方米,年输水量占香港年食用水量的70%—80%,成为“香港人的生命线”。

  香港市民生活所需的蔬菜及肉禽等基本生活物资绝大部分也来自内地。1962年起,内地发出的“三趟快车”风雨无阻,保障了供港鲜活产品源源不断。

  在香港西九龙站,旅客乘坐从香港西九龙站发往深圳北站的首班高铁列车(2018年9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开通刚满周岁的广深港高铁已有超过1500万人次乘坐。“一年来,香港市民对高铁出行变得习惯和喜欢。”广深港高铁车务营运总管李婉玲说,高铁成为香港和内地越来越受欢迎的新连接方式。

  最触手可及的国家象征莫过于香港同胞手中越来越便利的证件。

  去年9月1日,《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正式实施。作为“一国两制”下突破性的便民利民举措,居住证可让香港人自愿加入内地身份证系统,并享受大部分内地居民待遇。

  “它为香港人打开了一个很大的空间,将自身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增强了人们的归属感。”香港政策研究所行政总裁冯可强说。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