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云南广南打“高原牌”走“特色路” 山旮旯结出“金果子”

2018-04-27 11:29:22   来源:人民网

铁皮石斛基地。

  人民网文山4月26日电 (徐前)春日广南,暖意融融,峰峦叠翠,四野飘香。山坡上,墨绿的油茶林迎风招展;基地里,嫩绿的茶尖探出了头;大棚中,鲜嫩的石斛争相吐翠;草场内,成群的高峰黄牛踏春觅食……产业之花在文山州广南大地落地生根、竞相怒放,形成了高原特色农业风景这边独好的壮丽景象。

  翻开广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绩单,这里有近100万亩木本油料、40万亩茶叶、15万亩八宝米,累计种植30万亩烤烟、42万亩甘蔗,养殖肥猪144万头、大牲畜42万头;这里先后获批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中国八宝贡米之乡、中国铁皮石斛之乡、全国油茶基地县、首批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和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拥有“广南八宝米”“广南高峰牛”“广南铁皮石斛”“底圩茶”等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打“高原牌”走“特色路”,不久的将来,“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或将成为广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亮丽名片。

  流转:让土地充满生机活力

  然而,广南由于传统农业结构单一、设施薄弱、产值不高、后劲不足,一度出现大面积耕地荒置现象。在寻求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广南县积极探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稳制、分权、搞活”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让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美丽蜕变。

  为改变传统农业种植零散分散、规模小、不便管理的现状,广南县通过土地流转,采取“集中、连片、规模”等方式进行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布局。

  底圩乡是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较多的乡镇之一,且底圩茶叶种植历史悠久,目前还保存底圩茶百年茶树群约1000亩和野生茶树群约1000亩。近年来,广南县围绕“底圩茶”这一国家地理标识品牌,整合农村集体土地和茶山资源,组建专业合作社,实行跨村、跨乡联合,着力探索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大力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创建,不断提高茶叶品质,积极探索“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规模发展、合作共赢”的“合作+品牌”发展道路。目前,全乡户均建成茶园22亩以上,全乡茶叶实现经营收入1.67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茶叶产业乡。自运行以来,农民组织起来了,资源聚集起来了,产业发展了,社员增收了,全乡社员的茶叶(鲜叶)销售收入提高了40%以上。该乡普盆村群众以村名作一联:“普天之大莫如党恩国策惠各族,盆地虽小干群共谋致富奔小康”,真情表达了群众心声。

  通过土地流转,区域内农民收入、集体收入、农业效益实现了三个倍增。

  广南县杨柳井乡宝月关村委会六郎城村引进广南凌娅原生铁皮石斛科技合作社,创新采用仿野生种植技术定植铁皮石斛种苗,同步开发石斛酒等系列产品,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庄园。共流转山林1219亩,辐射六郎城周边126户建档立卡户发展,预计户均年营收1.8万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走高原特色农业脱贫之路。

  据了解,广南县流转土地大多用于设施农业、林果产业等高效农业生产,让广南这片红土地重现农业大县的生机和活力。

编辑: 王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