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普洱:拼搏 迸发新动力

2018-02-06 10:49:34   来源:云南日报

绿色风
突破 争上新台阶

茶马古道景区开业。云南日报美编 杨千红 制图

  突破,是2017普洱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

  无论是发展绿色经济积累的能量正逐渐显现,还是旅游产业迈向快速发展的通道,刚刚过去的2017年,普洱在多个领域呈现出里程碑式的发展新景象。

  这些“突破”正持续给力形成发展后劲:2017年,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来到了中期评估关键节点,真正实现从“试验”走向“示范”的换挡提速;生态文明建设厚积薄发,国家湿地公园、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公园等一系列生态建设成果收入囊中;旅游产业乘“机”崛起,普洱“绿三角”旅游区终于迎来了发展窗口,向世界展示原生态的文化魅力……

  有坚守有突破,普洱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的路子。

  绿色经济从量变到质变,标志着绿色发展理念在普洱大地深深扎下了根。普洱坚持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一起守、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座大山”一起建、生态美和百姓富“两个成果”一起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追求。

  “绿三角”不再遥远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是名副其实的“边三县”,这里紧邻边境,交通闭塞,在很多人眼里依然是充满神秘感的一片净土。也正因如此,这里保留了一批世界顶级旅游资源,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特征让这里也成为令人神往的“绿三角”生态旅游区。

  2017年5月,辐射三县的澜沧景迈机场通航,为遥远的“绿三角”打开了连接外界的快捷空中通道。通航不到半年,澜沧景迈机场航班便“加密”两次。目前,昆明至澜沧航班“加密”至每周二、四、六每天三班,每周一、三、五、七每天两班。澜沧景迈机场自通航至今,已运送旅客超过5万人次,平均客座率达79%。今年还将争取新开通1~2条省外直飞航线。

  从旅游资源品级看,普洱“绿三角”令人神往:拥有景迈芒景千年万亩古茶林、传统民族村落;以西盟勐梭龙潭为代表的佤族部落;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孟连娜允古镇宣抚司署、上中下城佛寺为代表的傣族土司文化等特品级资源组群3处。从民族文化构成看:“绿三角”的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等民族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原生态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区域内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迈山古茶园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机场的通航,让普洱“绿三角”搭上旅游发展空中快车,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全新发展轨道。规划建设普洱“绿三角”原生态旅游区,高起点谋划旅游项目,促进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3个县被列入旅游扶贫示范县,省旅游发展委同意设立省级普洱“绿三角”边境民族旅游扶贫示范区。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旅游要素发展跟进,“绿三角”区域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等旅游基础短板正不断补齐。

  去年12月21日,2017普洱旅游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对普洱生态、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对普洱“绿三角”旅游区域进行了推介。自澜沧景迈机场通航以来,普洱市坚持“精准招商”的旅游推进,主动“走出去”赴北京、上海、重庆、长沙等城市,密集开展旅游推进和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提升普洱“绿三角”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千年古道风华再现

  千里古道茶飘香,八方宾客纷沓来。今年元旦,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正式开门迎客。

  开业当天,景区举行了盛大的祈福仪式,神秘古老的马帮启程祭祀重现在游客眼前。启程祭祀是马帮传统文化习俗,吹芦笙、敲铜铓、焚竹香、拜土地,祈求一路平安。随着马帮岁月的远去,这一传统文化已渐渐被淡忘。2018年新年的第一天,景区为游客再现这一隆重神圣的祈福盛宴。

  而在这之前的2017年10月1日,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开放试营业,3个月时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万余人次。景区联手中国东方歌舞团在普洱打造《茶马古道》大型演艺项目也如期上演,同时配套建设茶马古城旅游小镇、茶马夜市等商业旅游项目,全面挖掘和展示茶马古道文化。

  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位于普洱中心城市北部区旅游环线东侧,景区内的斑鸠坡茶马古道遗址是贡茶入京的起点,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里程最长、文化最厚重、沿路生态最好的一段茶马古道。以茶马古道遗址为基点,按照5A级旅游景区打造,历时3年建成六大游客体验区:水映茶马区、缆车观光区、古道溯源区、马帮寻迹区、古树问茶区和野美湿地区。茶马古道历史景观在这里得到了整体的复原和“活化”。

  乘索道、赏茶园,这是一次融入自然的观光之旅。缆车观光区建起了普洱首条高空观光索道,全长2186米,项目分A、B两段,乘坐时间约40分钟。乘坐于高空索道之上,游客在原始森林和万亩茶园上空穿行,将普洱茶城及茶园风光尽收眼底。

  走古道、逛展馆,这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文化之旅。沿着茶马古道遗址线路,景区还打造了茶马古道文化体验式旅游博物馆群,沿途建成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不同主题的茶文化展馆。游客走在原始森林中的茶马古道,感知马蹄声声的历史足迹时,还可以走进自己感兴趣的五朝茶文化馆“涨知识”。展馆的陈设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全感官互动体验,“寓教于乐”式的创新演绎,让茶马古道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内涵得以完美重现。

  “河长制”助高颜值

  2017年,普洱市在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不仅全面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的运行体系,同时普洱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通过评估。

  普洱市作为水利部确定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首批试点之一,在3年试点期建设里,基本完成试点期各项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多项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于2017年10月通过了相关技术评估。

  制定《普洱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完成投资66.9亿元,试点期累计完成水生态文明项目169项,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建立了科学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统筹可控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健康完整的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体系、特色鲜明的水文化水景观体系、先进规范的水资源监控体系“五大体系”保障水生态文明。

  特别是普洱市试点期围绕城区水系,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实施了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城区污染源治理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重要河湖综合治理工程、重要生境保护措施。通过对各类相关的涉水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实现了水生态环境改善“1+1大于2”的效果,水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是普洱市改善水生态的又一举措。全市纳入河长制管理的河段总长为2.17万公里,全市共制作安装河长公示牌1853块,目前,全市共设立河长4815位。市、县(区)、乡(镇)河长对管辖河区先后开展了巡河工作。

  在澜沧县的母亲河南朗河岸,一块河长公示牌十分显目,不仅清晰写着由县长担任南朗河河长,还明确了河长的职责、监督电话等信息。全面落实河长制,按照“一河一策”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开展南朗河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污染综合防治,以及河道巡查保洁、水生态修复和水域岸线管理工作。经过综合治理,南朗河的水质已从四类转变为三类。

  “河岸修起了步行栈道,河水干干净净,我们经常来这里取外景。”正在给顾客拍摄婚纱照的王青青是当地一家婚庆公司的职员,她说,随着河道生态环境改善,很多当地人都喜欢把南朗河当作结婚纪念照的外景拍摄地。

  河湖美景生态宜人

  日前,分布在普洱市中心城区周围的普洱“五湖”湿地公园,通过了国家林业局验收,2017年正式“转正”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由洗马湖、梅子湖、野鸭湖、信房湖和纳贺湖五个湖泊构成,冬日里漫步湖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风景美如仙境一般。

  试点建设6年多来,普洱市实施了思茅河环境综合整治、野鸭湖环境综合整治、洗马湖湿地“退塘还湿”等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动植物栖息地得到良好保护,乡土植物得到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越来越稳定,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明显提高。

  流经中心城区的思茅河曾经莺飞草长、鱼虾欢跃,承载着多少老思茅人儿时的记忆。

  针对普洱主城区思茅河污染问题,以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结合普洱五湖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筹集22.4亿元资金,按照思茅河主河道岸线宽不低于50米,8条支流岸线宽不低于10米的标准,全力推进普洱中心城区思茅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建设。

  “南段和北段的整治效果非常明显,河景观已经初具雏形,未来这一带会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胡女士一家已在思茅河边生活了30多年,她说思茅河治理的关键要解决城市排污问题。

  目前思茅河城区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顺利推进,已进入主河道施工攻坚阶段。工程内容包括拓宽河道、河道两岸截污、景观绿化美化。主河道已建起桥梁12座、河堤防护23.8公里等。同时,对中心城区282个小区单位污水治理改造,完成31.5公里污水管网铺设,实现了排污截流全覆盖,消除了城市黑臭水体,为全市河长制建设打造了样板。

  如今整治中的思茅河已经变了样:河水水质明显改善,河道干净整洁。更让人惊喜的是,河岸有了绿化景观,新建起休闲长廊,小径两旁种上了成排绿树,紫色的小花点缀其间。这美景不禁让人感叹,沿河悠闲散步有望成为茶城百姓又一休闲娱乐方式。

  希望思茅河能这样一直美下去。”正在思茅河边散步的行人说,思茅河的颜值一点点地回来了。

  普洱咖啡全球共享

  新年伊始,普洱迎来新的咖啡采收季,吸引了全球咖啡达人闻香而至。

  1月29日至31日,由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主办的首届普洱国际精品咖啡博览会在普洱市拉开帷幕,这是在咖啡产区举办的首个国家级、专业型的咖啡产业博览会。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家参展企业展示咖啡行业最新成果,300多名国内外咖啡的行业领袖和专业人士相聚普洱共同探讨精品咖啡发展路径,共享咖啡发展成果。

  普洱不仅是闻名于世的“世界茶源”,也是“中国咖啡之都”。

  “推动普洱咖啡走向世界、融入世界,让更多的人品味普洱、享受普洱,让更多的咖农因咖啡致富、因咖啡幸福,这就是普洱人的咖啡梦。”为实现这个咖啡梦想,爱咖啡的普洱人一直在路上。

  据了解,去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约达180万亩,咖啡产量约为13.9万吨,占全国咖啡的八成以上。其中普洱市的种植面积达78.9万亩,产量约5.8万吨,占到全省一半。目前,普洱成为“全国咖啡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普洱咖啡荣获“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普洱人的咖啡梦正在一步步实现。

  本届咖啡博览会以“普洱咖啡 全球共享”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通过咖啡博览会平台,充分展示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新产品,共同分享普洱咖啡的醇香。

  “通过咖啡博览会的平台功能,弘扬中国咖啡种植产业的优势,从产业源头着手,促进咖啡供给侧提质增效。”国家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赵箭说,咖啡消费正逐步成为人们的新宠,举办普洱国际精品咖啡博览会,通过全球化视角,以普洱咖啡为代表,打造我国咖啡的品牌,推动中国咖啡向精品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化传播力的国家级行业盛会,加快普洱咖啡迈向国际步伐。

  云南咖啡交易中心高级顾问泰德·林格(Ted Lingle)讲述了正在普洱开展的“示范农场项目”建设,他希望通过从豆子到杯子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云南咖啡的精品率。在博览会开幕式上,他被普洱市授以“普洱咖啡产业杰出贡献专家”荣誉。随着普洱咖啡加快迈向国际市场,好咖啡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走进普洱。

  亮 点

  2017年精彩回顾

  ——旅游发展势头强劲。思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8万人次,澜沧景迈机场航班数从每周4班增至17班,客座率达79%。北回归线标志园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建成营业,翼装飞行世界杯赛在景谷举办,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被列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全市共接待游客289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60.4%。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全力推进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4812个,实现河湖库渠治理责任全覆盖。强化企业污染防治,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84.6%。完成营造林216万亩,森林面积、蓄积量保持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68.8%。普洱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验收。

  2018年工作重点

  ——开工一批市级特色小镇。将推进思茅普洱茶小镇、科学家小镇等8个省级特色小镇建设,确保每个小镇完成总投资60%以上。抓好“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提高旅游信息化和服务水平,推进全域旅游。加快景区创建,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责任体系,强化政绩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编制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规划并启动实施。配合做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力争8个县(区)创建为省级生态文明县(区)。

  今后五年发展方向

  ——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4+4”产业集群,全力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大健康和旅游文化产业为重点,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构建“医、药、养、健、游”五位一体产业链,发展全域旅游,加快融入全国全省旅游圈,打造全国知名健康生活目的地。

  ——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丽普洱。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深入实施蓝天保卫、碧水青山、净土安居行动计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进一步顺应绿色发展新要求,形成生物多样性丰富、功能完善、安全稳定的生态体系,构建低碳高效、循环融合的产业体系,丰富绿色文明生活方式,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全面建成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记者 沈浩 整理)

  云南日报记者 沈浩 文/图

编辑: 王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