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图片 >   正文

从山林到餐桌 云南野生菌串起致富产业链

2018-08-07 10:12:56   来源:新华网

农户在采摘野生菌。新华网 丁凝 摄

  破题之策:科技创新,野生菌也能变“家养”

  近年来野生菌被大范围地无序采摘、过度采摘,除了市场的驱使外,农户缺乏科学的保护利用知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刘培贵介绍,为了给广大农户补上这一课,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就不断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开办科普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普及科学化采摘知识。

  以松茸为例,刘培贵介绍,之前农户大多是用锄头挖,挖完也不懂得用土覆盖,导致底部的菌根和菌丝严重受损,不再长出松茸。而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像割韭菜一样,把上面能吃的部分取走,地下的部分不要动,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采摘。“我们到香格里拉等地做科普,当地老百姓都很欢迎,简单改变一下方法,明年就还有的采、有的赚,大伙都乐意!”

  除普及推广科学化采摘外,科技工作者们还研发出了生态扩繁技术,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来提高野生菌的产量。以干巴菌为例,在江川县安化乡,通过疏林、挖沟、封山育菌等人工管护措施,干巴菌的产量大幅上升,品质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比生态扩繁更“黑科技”的,是对野生菌的引种驯化。云南农业大学食用菌研究所教授李荣春介绍,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已成功驯化了长根菇、金耳、暗褐网柄牛肝菌等,并选育出了羊肚菌、裂褶菌等的新品种。“云南省在野生菌的引种驯化方面,我认为是创造了一些世界级成果的!”

  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也逐步被运用到了田间地头。其中羊肚菌2017年就在怒江州贡山县推广种植了1千余亩,亩产达150公斤以上,每公斤可以卖到100元—125元,已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此外李荣春还透露,目前已就金耳、裂褶菌的工厂化生产和企业达成协议,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人工化、规模化生产销售这两种山珍。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研究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专家,李荣春认为,云南野生菌产业蕴含的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以烟草为例,它给云南带来的改变,可能是当年引种的老专家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我们食用菌有那么多种类,哪怕其中一种开发到这样的层面,经济价值都是非常巨大的!”

  而针对食用野生菌市场存在的消费者认知有限、缺乏标准、缺乏品牌等问题,韩会超认为从业者应当转变观念,定位高端、健康、营养,从“卖资源”转为“卖商品”,继而再到“卖品牌”。同时加大人才培养,让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充实到行业中来。刘培贵则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对野生菌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有效地宣传、普及给老百姓;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并制定相关的标准。“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家、农户等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