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新质生产力 打卡国企新坐标 | 探寻智能化绿色矿山的迭代密码

来源: 云桥网   |    2024-09-14 14:59:12

  提到露天煤矿,大多人的印象停留在“粗放型”“高耗能”“高污染”上,然而,历经多年产业变革纵深发展,长江以南最大露天煤矿——小龙潭煤矿正焕发勃勃生机。

  9月12日,由省委网信办和省国资委党委联合举办的“解码新质生产力 打卡国企新坐标”活动采访组来到云南能投集团小龙潭煤矿,探寻智能化绿色矿山的发展新路径。

布沼坝露天矿如绿意掩映中的“黑海”

  新技术赋能“智慧矿山”

  坑底智能排水系统、变电站信息自动化、智能过磅系统、边坡多维度监测系统……矿区的发展藏在技术里。

   “目前,矿区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设备等先进技术提升煤矿的生产效率、安全性和环保水平。”小龙潭矿务局公司总工程师陈路良介绍,通过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建立技术创新合作关系,小龙潭矿务局引进TM60自动化边坡监测系统、地表形变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建成边坡管理预警系统及地表岩移机器人监测系统,实现边坡监测数字化、自动化、全方位实时监测,逐步取代人工监测和巡检监测,提高监测效率、准确度、安全性。

  今年6月,矿区开始利用无人机开展进度图测量工作,建成矿山开采可视化系统和露天矿山二维、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为实现监测数字化、开采可视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传统产业不能躺在资源上睡大觉,躺在舒适区里吃老本,靠山吃山,总有山穷水尽时。”小龙潭矿务局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芮昌龙说,观念一变天地宽,让“金字招牌”适应时代的“新需求”,既需要传承不变也需要创新改变。目前,小龙潭煤矿已建成创新工作室2个,技师工作站5个,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0余人,与科研院所、高校筹划成立“科创中心”等,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运输车辆智能过磅系统

布沼坝露天矿边坡修复治理 

  从“吨”到“克” 的精细化来之不易

   “在精准营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煤炭加工、分级销售,深入探索褐煤提质加工方式,不断提高煤炭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营销负责人介绍,在煤电联营一体化管理背景下,下游企业火电厂精细化管理倒逼上游煤矿企业紧跟从“吨”到“克”的管理模式,挖潜降耗。公司多次组织开展煤炭筛分装置的试验和制作工作,采用单独制作筛分装置的方式成功实现块煤的筛分,为进一步优化完善煤炭营销体系和渠道,实现煤炭生产扩能、提质、增效目标构建稳固的基石。

   此外,按照矿区总体规划和矿山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小龙潭矿务局还对采场边坡的挂帮煤进行资源回收,将煤矸石、泥灰岩用于矿区道路建设,将环境恢复和综合利用有机结合,让煤炭回采率达98.5%以上,充分利用矿产资源。

   从“吨”到“克”的转变来之不易,小龙潭矿务局以内挖潜降耗、对外积极开拓市场的策略,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技术改造、成本管控、煤炭销售、队伍建设四大环节,延伸“三精管理”,开辟降本增效新天地。

   今年上半年,小龙潭矿务局累计供应电煤455万吨,占全省电煤供应总量36%,在开远小龙潭化工园区的电力保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为西南地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能源保障。

  新生态实现“双丰收”

   “为了一改露天矿坑尘土飞扬的印象,我们修建矿坑车辆冲洗平台、胶带运输系统喷淋装置、道路自动喷淋系统,有效减少了扬尘,同时,一直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治理区面积达1032公顷,矿区绿化覆盖率达93%。”陈路良说,早年的荒山经过几代煤矿人的努力,如今绿树婆娑,目之所及之处皆为绿意环绕“黑海”而生。

   生态治理方面,小龙潭矿务局对办公区和生活区进行了全面修缮,在矿区周边种植小叶榕、沙松、核桃、花椒等树苗,实现观赏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丰收”,并充分发挥矿坑汇水作用,通过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将处理合格后的矿坑汇水用来消防灭火、洒水降尘以及支援地方农业灌溉等。

 

矿坑车辆冲洗平台 

  记者 陈晨 通讯员 薛纯子 张伟/文 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图

解码新质生产力 打卡国企新坐标 | 探寻智能化绿色矿山的迭代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