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老边境一线 聆听雨林的声音 | 雨林里的声音,是探索和保护的声音
盛夏是万物蓬勃生长的时节,我们来到勐腊县,踏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这片地球同一纬度的唯一绿洲,感受热带雨林的神奇之处。
我们看到“神奇植物”在哪里。
在不起眼的低矮处,一株蕨类植物可以适应各种生态位,成为热带雨林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在七八十米的高空,望天树的树枝伸展,仿佛编织了一个梦幻的世界,为黑蹼树蛙、蛇类提供惬意的栖息地;得益于中老两国、中国与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密合作,我们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见到了鸡蛋花、槟榔青、柚木这些老挝物种,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神奇植物……
我们了解50年前有关发现的故事。
50年前,中国科考人员深入无人之境,面对高温和蚊虫,面对瘴气和未知,在野外一线摸清植物家底、完善分类学、编写植物志,开展物种采集、数据监测、迁地保护,这一系列工作艰巨而漫长,“巨人”望天树被发现,也拉近了热带雨林与我们的距离。
我们交流当下发生的美好瞬间。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杨永平、科学传播组组长杨振、工程师董金龙和来自老挝的“蜜蜂博士”等一线工作者,接过50年前的接力棒,继续与大自然进行深度对话。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为我们上了一堂有趣而生动的自然科普课。热带雨林中植物与动物之间互利共生的种种关系,让人惊叹;人与动植物密不可分的关系,更加奇妙。
这是雨林里的声音,却不只限于雨林。在更广阔的范围里,探索和保护的故事从未停止。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建立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培养专业人才、共享发展成果,科研合作的开展,滋养着雨林生生不息;
自2006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生物多样性跨边境联合保护”的构想以来,中老携手合作推动跨境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互学互鉴的前行,让区域凝聚绿色合力;
10余年来,中国同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共建国家开展了70余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共同建设了若干低碳示范区,让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展现强大生机……
听,雨林里的声音,是探索和保护的声音,背后承载着坚守,记录着合作。这声音悦耳动听,也充满希望。
记者 韩成圆 黄议娴(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