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老边境一线 聆听雨林的声音
热带雨林环绕着村寨。 通讯员 周勇 摄(云南日报)
今年是中国发现热带雨林50周年。50年前,中国植物学家在勐腊县补蚌村考察时,发现了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龙脑香科的望天树,向世界证实了北纬21度热带雨林的存在。如今,中国与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紧密合作,共同守护热带雨林,共享生态保护成果,绿色力量澎湃不息。
在这万物繁茂的季节里,本报记者与老挝籍海外传播官、老挝主流媒体记者一同前往勐腊县,走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望天树景区,跟随中国科学院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老挝籍博士留学生吉迪沙·普达旺,共同了解中老携手守护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的成果,聆听雨林的声音。
这边和那边,我们共享同一片绿色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占地面积最大的植物园之一。在这里,奇花异卉自由生长、竞相争艳。
进入园区,记者遇到了吉迪沙·普达旺,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有趣的绰号——“Bee”(意为蜜蜂),于是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蜜蜂博士”。
眼下正是赏花的好时节,记者们跟随“蜜蜂博士”的脚步,来到一片鸡蛋花专类园。在这种植的鸡蛋花有白色、红色和黄色,盛开在翠绿的枝叶中,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蜜蜂博士”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是中国鸡蛋花收集与保育的重要基地之一,除了本土品种外,还做了大量的引种和培育工作,园中有中老两国领导人共同种下的象征友谊的鸡蛋花树。见到此景,老挝籍海外传播官陈芳不禁感慨:“鸡蛋花在老挝叫占芭花,是老挝的国花。占芭花象征着纯洁和希望。我们有一个说法,无论你在哪,只要看到占芭花,就如同回到了家。”
老挝北部地区的气候条件与西双版纳相似,都拥有丰富的热带雨林资源,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有许多同样生长于老挝的植物。
“快抬头看,这与我们熟悉的槟榔可不一样。”站在高大的槟榔青树下,“蜜蜂博士”说,这一树种在老挝很受欢迎,果实和叶子都是宝,人们用它做调料加入老挝特色美食舂木瓜中,还用它做菜汤、蘸料。
“蜜蜂博士”还带记者们参观了一棵树干纹路十分漂亮的柚木。这种树木在老挝也很常见,是建筑中常用的重要木材。他轻轻捻开一层树叶尖,手指即刻被红色汁液着色。
西双版纳与老挝山水相连、气候相近,两地人民共享同一片雨林。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可以近距离看到中国与老挝等国家为了守护这片葱郁,迈出的每一步合作脚步。
1985年,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率先开展了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工作。
“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融入了植物园的历史。”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学传播组组长杨振说,园内收集了全世界几千种重要的热带植物,可供科学家们了解其特征,开展繁育研究和物种保护工作。
近年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不断深化,建立了东南亚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开展跨境合作,进行联合科考。“我们在老挝、缅甸、泰国的办公室都有工作人员常驻。至今,我们已经进行了4次中国老挝联合科考,帮助他们摸清生物多样性家底,发现了不少新物种。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
“蜜蜂博士”是合作的受益者,他对此深有感触:“老挝的植物种类相当丰富,但不少植物还未被发现、未进行编目。完善分类学、建立植物谱系十分重要,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事。”
蕨类和望天树,他们是雨林守望者
在北纬21度的热带雨林里,万木葱茏,阳光穿透层叠的绿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温暖湿润的空气中,蝉鸣鸟啼,清脆悠长,一派生动和谐的景象。
“我每天都在和蕨类植物打交道。”“蜜蜂博士”指着地上的一丛蕨类植物说,别看它不起眼,却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指向标。
在热带雨林中,蕨类不仅生在地下,还长在树上。蕨类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比如在林冠上的蕨类会把大树的凋落物聚集在根部形成土壤,不仅养活自己,还为其他植物提供养分。此外,蕨类还为昆虫提供了栖息地。
来西双版纳学习之前,“蜜蜂博士”在老挝琅勃拉邦帕达戈植物园工作。“我的工作是对老挝植物进行调查摸底,然后收集各地的稀缺树种,在一块空地上进行迁地种植保护。”他说,迁地种植保护起步时期非常困难,每个地区的气候环境不一样,将野外生长的物种移植到新环境,它们不一定都能成活。耗费心血却面对一次次失败,是这项工作的常态。
“我喜欢大自然,保护它也是我的责任和使命,这样的工作既艰苦又有趣。”被问及选择坚持的理由时,“蜜蜂博士”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在望天树景区抬头望去,望天树高大挺拔的身姿在林中尤为显眼,盛果期的望天树落下的种子如羽毛般在空中旋转,这是一种自然界独有的浪漫。
在热带雨林中,中方科研人员董金龙的守望故事与望天树有关。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程师董金龙,本科就读于云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从大二开始,他就跟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孙航院士,开始了植物科研。
“当时我主要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植物调查和实验样品采集,还参与到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野生种质资源收集的工作中。”董金龙说,后来,带着好奇和向往,更带着植物分类工作的经验和基础,他来到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一开始参与整个植物园的植物鉴定、物种名称校订、植物信息数字化等工作,如今,他在植物园的西双版纳生态站从事生态系统监测工作,主要监测和研究的就是望天树雨林。
“林中巨人”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观测这类高大乔木困难重重。2014年,西双版纳林冠塔吊建成并投入使用。“塔吊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非破坏、可重复地到达林冠区域,直接观测林冠。”董金龙说,曾经科研人员想要到达林冠,只能用单绳攀爬或借助梯子等方法,但这些技术都有弊端——可重复性差且难以做到整个区域的覆盖,塔吊能完美解决这些问题,还对样地没有任何破坏,方便进行近距离观察和研究。
“大多数时间,我会跟随科研人员在塔吊上开展研究,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仅面向本单位,还向全球从事生态学、动物学、植物学等研究的科研人员开放,支持多样化的研究工作。”董金龙说,与全世界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越发感受到天地的广阔。
“如果我们没有到达林冠,很难感受到龙脑香科植物的具体形态。到了最上面,我们发现,望天树竟可以高出其他树木一二十米。”董金龙说,以前人为估测望天树高度的误差非常大,他们也试过用红外测距仪等设备进行测量,但在当地郁闭度这么高的林子是无法实现准确测量的。“只有到达了林冠上,用实际的尺子测量,才能真正体会到望天树到底有多么雄伟壮观。”
采访中,董金龙开心地分享望天树带来的一个个惊喜:“我曾经在望天树冠层叶片上发现了一只黑蹼树蛙,这也是全世界目前发现的、能够有报道和记录的栖息地最高的蛙类。还有很多我们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比如林冠上的附生植物是什么状况,现在都慢慢解开了谜题。”
除了惊喜,守望者更多时候需要面对的是孤独和艰辛。“我们愿意长期坚持,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这份职业的敬畏。自然界中还有无数未知,我们会坚持在路上,去好奇,去发现。”董金龙说。
记者 黄议娴 韩成圆 杨春梅(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