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贸试验区建言|海南大学李仁君:唱响“开放”“创新”之歌
【编者的话】
8月30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满2周年。2年来,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突出“沿边跨境”,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有力推动云南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时,要求“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如何以“更大力度”推进制度创新?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业内人士为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言献策,希望助力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发展再上台阶。
在海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李仁君看来,云南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大省,旅游业也是海南自贸港的主导产业之一。双方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上可以相互取经。另外,花卉等云南特色产业可以和海南开展合作。
围绕如何与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合作的话题,李仁君首先介绍了海南自贸港的情况。
1988年4月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10年开始建设国际旅游岛,2018年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拉开帷幕,2020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公布,到目前海南自贸港建设已创造了一批令人瞩目的成果……李仁君说,曾经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成为世界聚光灯下的焦点,正诠释了“海南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李仁君介绍,海南自贸港的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这使它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创新“试验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公布一年多来,贸易、投资、人员进出等政策持续落地。
李仁君以贸易投资政策举例。“零关税”政策,对企业自用的生产设备实施“零关税”负面清单管理,对交通工具、原辅料、居民消费品实施“零关税”正面清单管理。目前,“一负三正”4张“零关税”政策清单已有3张清单出台。鼓励类产业企业和高端紧缺人才“两个15%”税负政策、加工增值货物内销免关税等政策红利,也以“真金白银”为海南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企业和人才。
他补充说,海南突出制度集成创新,通过营商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产业环境等整体性的制度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目前海南已发布制度创新案例13批123项。去年7月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额度提至每年每人10万元以来,迅速激发了国内消费潜力。另外,随着今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公布实施,法治保障体系完善,企业增强了在海南发展的信心。
李仁君说,观察海南自贸港建设可以看到的另一个经验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动能。
海南将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努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摆脱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自贸港建设启动以来,海南围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产业建设了11个重点园区,这些园区已成为制度创新的先行区,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
李仁君说,海南自贸港正在按照2025年前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的目标前进。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区域合作可为这个目标提供动力。
他说,在“单一窗口”、营商环境等方面,海南正与包括香港、深圳等在内的国内多地开展合作,海南与云南也可以发挥海南自贸港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色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云南有着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优势。”李仁君认为,即将通车的中老铁路又将为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增添新的动力。海南与云南将各自的开放优势结合,将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
他说,海南与云南均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联动发展,可以延伸市场和产业链。特别是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推进,带动生产能力、需求增加,在现代物流等领域将与云南有更大的合作空间。
“由于海南自贸港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与自贸试验区相比,海南自贸港除了生产、贸易、金融、旅游功能,还有着突出的生活和环境保护的功能。”李仁君说,海南自贸港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保护与发展协调。海南与生态资源优势同样突出的云南,可以共同探讨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记者 刘子语(云南日报)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