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麻栗坡赓续“老山精神” 创新“三边文章”

2021-06-21 15:46:32   来源:云南日报

  新变化

  “断翅”重飞的领头雁

  看到撂荒的土地重新长出粮食作物,茶树抽出新芽,受雷患之苦大半辈子的李运忠嘴角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李运忠家住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坝子村委会长地村小组,距离边境线600多米,村子所在的老山周围因战争遍布地雷,道路两旁漆有骷髅头的雷区警示牌随处可见。

  2006年,在雷场附近砍柴的李运忠不慎踩上地雷,致使右小腿截肢致残,26岁的他人生跌入低谷。“当时的心情悲观到了极点,甚至无数次想要轻生。”好在妻子的陪伴和鼓励让李运忠逐步振作了起来,并在爱心企业的帮助下装上了假肢。

  “逃避不是办法,生活还得继续。”逐渐走出困局的李运忠积极进行康复训练,度过了艰难的3年磨合期后,他重新站了起来,犁地、放牛、摆地摊……竭尽所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看到本地丰富的古树茶资源,脑子活络的他开始学习炒茶制茶,尝试做起了茶叶生意。

  “刚开始并不顺利,工艺、资金、销路等都是大问题。”通过努力,李运忠此举不仅畅通了销路,原本并不完善的制作工艺也在摸索中得到了改良。去年,李运忠制作的8吨干茶刚上市就销售一空,最高售价达每公斤400元,同时带动周边茶农户均增加鲜叶销售收入5000元。

  如今,李运忠不仅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还成功当选为长地村小组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从对未来失去希望,到如今生活越来越好,得益于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李运忠说,现在自己要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回报社会,带动更多的农户一起致富。

  “国礼”送进联合国

  因村里壮族刺绣被作为“国礼”送进联合国,麻栗坡县麻栗镇南油村声名远播。

  壮族刺绣是一项深植民间的古老技艺,承载着文化记忆。在麻栗坡县,这项传统技艺从小山村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今年5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安理会5月轮值主席张军赠送给安理会成员国代表一份礼物——中国云南的咖啡豆、千年古树茶,以及壮族手工刺绣。

  在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壮族手工刺绣中,就有来自南油村的手艺。一团彩线、一根绣针、一块布料、一双双勤劳灵巧的手,纺山织水、裁云绣霞。“绣品都是顾客预定好的,利用农闲时间,一年有万把元的收入。”56岁的绣娘李昌玲笑着说。

  一根绣花针,绣出了麻栗坡的优秀传统文化,也绣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广阔天地,更绣出了中国农村的崭新面貌。

  因地制宜,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南油注入澎湃动力。

  2019年,为了要啃下脱贫攻坚的这块“硬骨头”。南油村委会选择了巴西菇种植这个“短平快”的项目,引进投入100万元上海援滇资金,由合作社统一与农户流转土地,引进企业发展巴西菇种植,建设了26个钢架大棚。一年之后,巴西菇种植就见了成效:总产量达280吨,加工松茸干品70吨,实现销售收入980万元。

  “预计下个礼拜开始,今年的新菇就陆续长出来了,进入农忙时段后,每天需要100多个人在菇棚工作。”南油村委会监委会主任许礼荣介绍,巴西菇采摘期每年长达7个月,能采八九茬,周边寨子里的村民来菇棚工作一天,可以收入80元到100元不等。

  好产业接二连三,不断在南油落地生根。2020年以来,南油村结合麻栗坡县“一县一业”工作部署,由镇上龙头企业牵头、帮扶单位麻栗坡县职业中学为主体,以学生“劳动教育”与学校“产教结合”的形式开展魔芋种植产业。目前,南油村共种植魔芋20余亩,投资30余万元,绿油油的魔芋长势良好。

  眼下,岔帮村小组的半山腰上,玉米地里每隔5米种植的一株株小苗,寄托着南油村村民的新期盼。2020年,包括岔帮在内的4个村小组,规模种植澳洲坚果3000多亩。通常澳洲坚果种植需要4至5年才挂果,但在经济效益产生前,生态效益已经直观可见。

  “岔帮村旁边的这条沟,每到雨季洪水泥石流灾害频发,以前每年都要冲几千立方米的泥土下来,从坚果种下去之后,这条沟再也没有泥石流冲下来了。”除了生态效益,许礼荣还算了一笔经济账,“一棵果树最多可以摘到150斤至180斤,收购价可以到每斤6.5元。第一批有1万多株。”许礼荣说,在果树挂果前,村民还会发展林下经济,套种玉米、生姜等作物,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种到1万亩。”

  此外,南油村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扶贫车间+合作社+档卡户”的肉牛养殖发展模式,以养殖肉牛为主,兼顾种植象草、甘蔗和巴西菇等种植业,发展肉牛养殖300头,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记者 王丹 张登海 张文峰 殷洁 黄翘楚 马喆 黄鹏(云报全媒体)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