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观察|从两会了解中国经济关键词
5月21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5月22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2020年中国“两会时间”正式开启。
聚焦两会 两会是什么?
两会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简称。由于两个会议会期基本同步,故简称作两会。两会历来发挥着总结过去,计划未来,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中国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以及两会独特的作用,每年的两会都是国内外舆论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绝佳窗口。连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两会,有观察人士表示,今年两会的召开,既是中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有力证明,更是中国社会逐步恢复常态、经济逐步走向复苏的显著标志。
那么,今年两会有哪些关注热点呢?
热点 中国今年未设具体经济增长目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中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今年是第4次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年度增长预期目标。这次没有提经济增速的具体目标,不等于经济增长不重要,要看到无论是保民生、保就业,还是脱贫攻坚,都要有经济增长的支撑,要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因此,虽然没有直接提GDP的增长目标,但经济增长的内容已经融在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中。
声音
菲律宾《菲律宾星报》专栏作家李天荣表示,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这一做法是务实的,切合实际情况。
泰国开泰银行高级副总裁蔡伟才说,中国政府决策具有机动灵活性,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目前,中国企业复工复产正积极有序推进,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
热点 “六稳”“六保”如何发力?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如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怎样实现?在今年1万多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39次提到就业,同时指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并给出“保就业”的明确目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5.5%左右。这些都凸显特殊时期经济工作重心。
“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就能从总体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宁吉喆说,今年发展的首要目标任务,就是优先稳就业保民生,重点要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贫困地区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对今年874万高校毕业生,实行企业扩招、研究生扩招、基层就业扩岗,并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2亿多农民工和几千万贫困地区劳动力实行公共就业服务城乡常住人口(包括农民工)常覆盖、全覆盖,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尽可能吸纳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
同时,为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中国国家发改委还将强化脱贫攻坚,强化政策对冲,强化内需支撑,强化企业帮扶,强化改革开放。
声音
据路透社报道,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报告中淡化经济增速要求,但强化了对“六稳”和“六保”的要求,体现了中国政府在非常时期的底线思维。不设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并不代表着宏观政策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和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为就业优先政策和扩大内需战略提供重要保障。
热点 积极财政政策促进增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 中国政府将通过增加财政赤字规模,以及增加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来扩大投资,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今年中央政府拟安排财政赤字约3.76万亿元,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同时,中国将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以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
中国财政部长刘昆告诉记者,在今年的一般预算安排上,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增加了12.8%,以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应对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今年的转移支付增加比例在近年来是最高的,以保障就业和民生。同时,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有所增加,以促进投资,支撑经济增长。
恒大研究院前首席宏观经济研究员罗志恒表示这一政策立场表明,财政政策在抵消经济风险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并将有助于实现政府提出的“六保”,包括保障就业和民生。
声音
英国BBC刊文指出,中国政府之所以在财政政策有如此突破,主要是源于其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判断。比如,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用“严重衰退”来形容世界经济所受冲击,这在往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极其罕见。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外界期待中国推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
热点 扩大对外开放,与世界共享机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报告还提出,促进外贸基本稳定。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加快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提升国际货运能力。推进新一轮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筹办好第三届进博会,积极扩大进口,发展更高水平面向世界的大市场。
积极利用外资。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市场原则和国际通行规则,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开展互惠互利合作。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
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推进中日韩等自贸谈判。共同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国致力于加强与各国经贸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吹风会上,中国国务院研究室党组成员孙国君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点话题进行了解读。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上传出了“全球化终结论”“中国脱钩论”“撤出中国论”等论调。“每当全球经济出现问题或小摩擦时,这些论调就会甚嚣尘上。但看待全球化问题,要看大势。”孙国君表示,在中国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中,有些外资可能会转出去,但也会有新的外资转进来。调查数据显示,70%以上的跨国企业仍然看好中国市场,许多企业仍然认为中国市场是值得长期战略性投资的市场。
声音
缅甸执政党全国民主联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央研究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吴昂哥哥表示,疫情没有打乱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依然按照既定规划稳步行进。今年的两会依然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这给予中国人民和关心中国的朋友强烈的信心。中国崛起是大势所趋,而坚持深化改革、坚持开放等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未来中国的发展更加坚实有力,而且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加和谐相处。尽管当下的疫情对现存世界格局或许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世界变局之中,一个更加强大、包容且充满善意的中国会得到包括缅甸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与信任。
图文综合自:中国政府网、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
责编: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