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佛堂村的振兴路:做“酷农业”享“慢生活”
栽秧节上,当地白族村民现场制作传统食品(6月4日摄)。新华网发(邵宇鹏 摄)
“紧箍咒”倒逼出“软乡村”
天马山前,一泓碧水之上,八匹形态各异的“骏马”凌波而过,蓝天白云下更显飘逸。这是佛堂农民周正昌的作品“白驹过隙”,奔驰的“骏马”其实是钢筋焊接。而马踏的湿地,如今水草丰茂鸢飞鱼跃,以前是一片鱼塘。佛堂所在的凤羽坝,生态湿地库塘有3400多亩,是远近有名的高原鱼米之乡。
外地人见这里水光山色赞叹不已,镇党委书记项丽娟心头别有一番滋味。凤羽坝子50多平方公里,在苍山之首云弄峰背后,又是洱海“源头的源头”。为保护好洱海,洱源县大规模调整种养殖业结构,投入巨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污染不能有,化肥农药被严格控制,生态红线的“紧箍咒”一度令人迷惘:绿水青山有了,金山银山何来?
佛堂村人陈代章,做过建设银行大理古城支行的行长,见多识广不走寻常路。2016年,他辞职返回家乡搞乡村建设,后来还拉上了资深媒体人做合伙人。大家从城市到乡野、从“金领”到农人,原因除了情怀还有眼光。
在陈代章眼中,凤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地处大理丽江之间,徐霞客到凤羽都称赞“古之朱陈村、桃花源寥落已尽,而犹留此一奥,亦大奇事也”,是理想的乡村振兴“实验田”。
一条“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的新路在凤羽逐渐清晰,佛堂正是策源地。截至目前,龙头企业“千宿文旅”在凤羽已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了退步堂、天马草堂、乡愁公园、星空餐厅、空中稻田剧场、白米仓青年文创空间等,还出版两本书和《打开凤羽》画册。
佛堂村变了,58岁的村民董全如说,这是全镇最漂亮的村子,年轻人好找媳妇。陈代章说,生态是发展的前提,没有政府持之以恒对洱海保护的投入,没有凤羽坝禁用化肥农药的政策,今天的一切无从谈起。2009年洱源县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2019年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十年辛苦不寻常。
“紧箍咒”确实紧出了新天地。如佛堂村传统的稻田养鱼,一度因滥用农药化肥而绝迹。如今在农业部门指导下,连片的稻田养鱼又回来了。六月份水稻分叶,每亩放15公斤鲫鱼,百日后可收获50公斤“稻花鱼”,稻米的品质也更好,增收一千多元。许多农户还舍不得卖鲫鱼和绿色稻米,留着自己吃。
佛堂村如今青石板铺路,墙壁上是一幅幅田园画,家家户户改了水冲式厕所;干完农活,可以到乡村咖啡馆坐坐,或看看画展啥的。项丽娟说,县里专门编制了凤羽乡村振兴规划,像佛堂一样走“村落保护+循环农业+乡村文创艺术和休闲旅游”之路,对此我们无比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