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保工程20载 云岭大地更绿了

2018-06-21 10:47:05
来源:云南日报

通过天保工程的实施,天保区内滇金丝猴数量显著增加

楚雄 从“吃山”到“护山”

  入夏以来,随着雨水的增多,“世界野生菌之乡”的南华县又开始进入一年一度的“菌子季”。天刚蒙蒙亮,五街镇芹菜塘村村民罗兴生就起床上山,巡视采摘自己承包林地内的野生菌。

  4年前,罗兴生花5000元承包了30亩集体林地,自行管护采收承包林地范围内的各种野生菌。通过科学管理和有计划采摘,野生菌产量逐年增加,仅松茸便由承包时年产10多公斤增至目前的两三百公斤,“现在我一年采摘菌子的收入超过了6万元。今年雨水来得早,估计收成会更好。”

  “‘封山育菌’的成功探索,实现了从‘吃山’到‘护山’的转变。只有保护好森林,菌类才会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县林业局人士自正权说,南华县把农民利益与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结合起来,通过推行封山育林育菌、竞价承包、明晰产权等管护经营新机制,以生态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生态建设,不断强化林业资源保护。

  以南华县为缩影,楚雄州自1998年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全面贯彻执行《森林法》《楚雄州林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保护森林资源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收效显著。

  在两期近20年的天保工程实施中,全州累计投入工程项目资金184214.34万元。一期主要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森林资源管护体系建设、公益林营造项目实施、森工企业职工分流安置、森林资源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为主;二期增加了森林抚育等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项目和措施,并加快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统计显示,楚雄州已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资源管护面积和蓄积量增长至3251.4万亩、1085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6.06%,位居全省第二;共完成363万亩公益林建设任务,增加实施83.3万亩森林抚育项目;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州2901万亩集体林确权到户2868万亩,确权率达99.8%,增强了林农靠山致富的信心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被省委、省政府考评为一等奖。

  “全州林业产业已实现由木材产业为主向非木材产业为主的转变,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野生食用菌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和松香为主的林化工产业已初步形成。”州林业局天保办主任何继明介绍,去年全州林企工业产值已达71.85亿元,实现利润3.3亿元,林业生态值达156.50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3170元,荣获国家林业局颁发的“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

本报记者 饶勇

迪庆 重塑雪域高原秀美山川

  6月的迪庆香格里拉,犹如镶嵌在雪域高原上的一颗绿宝石,无论是山头、坡梁,还是沟壑、峡谷,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浓荫蔽日,绿韵依依。

  这块原始森林曾经遭受过“掠夺式”采伐,今日之绿韵,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迪庆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加大力度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把构筑金沙江、澜沧江等重要生态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作为一项历史责任来担当,带领全州40余万各族群众加快生态建设的结果。

  这是一个传奇的数字:原财政收入80%靠天然林采伐,从1998年9月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至今20年间,累计少砍木材480万立方米,2848万亩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

  这同样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数字:迪庆州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生态恢复措施,森林覆盖率由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前的65.4%,提高到现在的75.03%,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这里曾留下过古老的绿色,只不过在上世纪70至90年代,为支持国家基础建设,省、州、县三级6个国有森工企业的斧头,在迪庆高原这片绿色大地上挥舞,斧锯声此起彼伏,不少茂密的森林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一时间,生态环境恶化,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接踵而至。

  从1998年9月开始,迪庆州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做到了令行禁止,封存采伐工具,做到斧锯入库、锄头上山,“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走出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生态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发展由“砍树财政”向“看树财政”的转身。

  “为永葆香格里拉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我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管好山、看好树、护好林。”建塘林场属都管护点森林管护员定珠七林指着一个个已腐烂的树桩说,“这些都是上世纪残留下来的‘杰作’。天然林禁伐后,党和政府就带领我们,在已被‘剃光头’的属都湖畔栽下了这些树。”由于属都湖海拔相对较低,土质较好,树苗比其他地方长得好、长得快,再加上森林管护员的精心管护,现已成林。

  在海拔超过3400米的洗脸盆垭口,只见杜鹃花丛中一棵棵云杉树茁壮成长。香格里拉市林业局局长杨林说:“这片已造林地有2000多亩,因高原气候寒冷,生态脆弱,树木生长周期缓慢,成活率偏低,我们已多次进行了人工造林及补植补造。”

  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一路攀爬,来到红山垭口放眼远眺,满目苍翠的群山望不到尽头。穿梭在莽莽森林间,突然看见一位身着黄马褂的康巴汉子。他叫农农,今年55 岁,是小中甸镇联合村归吓村民小组村民,身上背着一个印有“为人民服务”的绿色小包,包内装着粑粑和酥油茶等生活用品。他望着碧森森的密林说:“为让香格里拉江河更清澈、森林更茂密、天空更明净、大地更翠绿,我从事森林巡护工作已经16年了,虽然每月只有1300多元的工资,但我管护着1800多亩森林。”拿他的话说,自己是在努力还“债”。

  全州1447名森工职工也跟农农一样,已从“砍树人”向“种树人”、“护林人”嬗变。如今,迪庆州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当地农牧民的“摇钱树”,让他们真正捧上了“生态饭碗”,同时天然林也成了他们发展绿色经济的“绿色银行”。正如尝到“靠山、吃山、养山”甜头的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红坡村浪茸村民小组村民茸北所言:“以前村里人靠砍树过日子,现在靠保护生态致富。国家的生态补偿金、养牦牛、捡松茸、挖中草药、搞生态旅游的收入……样样都是钱,家家每年都有几万元收入。”

  谈及未来天然林的保护,迪庆州林业局副局长和向城说:“为让美丽迪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大战略思想,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问题导向,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筑牢长江和澜沧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竭力夯实绿色本底,加快重塑雪域高原秀美山川,使“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让绿色红利进一步惠及全州各族人民。”

本报记者 尤祥能

编辑: 李恒强
云南:天保工程20载 云岭大地更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