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保工程20载 云岭大地更绿了
护林员在巡山
雪域高原香格里拉腹地,林海茫茫,层林叠障。
今年6月,在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年之际,记者一行走进丽江、迪庆等“天保工程”实施区。沿着弯曲的山道,爬过一道道山峦,大家越走越兴奋,从香格里拉到丽江再进楚雄,夏季的“天保工程”区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莽莽林海: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多种自然生态,在夏日的和风中郁郁葱葱,千姿百态;走向大山深处,昔日砍树伐木的声音已成绝响,蝉鸣鸟语成了林海的主旋律;而往日的“砍树人”已然成了森林的“守护神”……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我省13个州市69个县、17户国有重点森工企业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红土上,一场建设范围广、国家投入多的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拉开大幕。
从此,围绕“停止采伐、调减产量,加强管护、积极营造”的方略,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践,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走向成熟。
“停”字上不含糊,云南全面停止了工程区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全省实现了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为零的目标,森林资源消耗大幅减少。
“管”字上下功夫,为确保天保工程森林管护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省政府将工程区1.5232亿亩森林的管护任务分解到各州市,将任务落实、管护责任、管护成效纳入了建设责任目标进行考核。同时,州(市)、县(市、区)、乡(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形成了责任落实、分级负责的森林管护目标责任体系。为实现资金、人员、森林资源的合理配置,全省积极推进建立统一的森林管护体系,即以县为单位,统筹资金使用,统一森林管护管理办法,统一管护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管理。不断探索创新森林管护模式,各工程区制定切实可行的森林管护措施,形成了任务落实、责任明确、模式多样、有效保护的森林管护新格局。
“转”字上求突破。曾经“资源危困、经济危机”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森工企业绝处逢生,以森工企业属地管理、人员分流安置、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多种方式助推企业在改革中从“砍树公司”变成“造林公司”,职工由“伐木工”变成“护林员”。在从“伐”到“护”的转变中,企业、职工、林农围绕绿色大作产业文章,积极营造核桃、竹子等生态经济,以森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林下经济等非木产业,走上增收致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造”字上作文章。管好天然林的同时,加快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增加了林地面积,加快了森林植被恢复步伐,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和重建,森林的生态屏障功能明显提高。
20年来,天然林保护工程累计投入天保工程资金211.17亿元,落实森林管护面积15232万亩,累计营造公益林4329.16万亩,天保工程区林地面积由1.6亿亩上升到1.8亿亩,净增1502.39万亩。绿色在蔓延,多少曾经干涸的水源和泉眼又流出了清泉。野生动植物主要栖息地生存环境大大改善,滇金丝猴、亚洲象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天保工程为我省及长江下游的生态安全筑起了绿色屏障。
本报记者 张锐
丽江 山林绿了百姓富了
仲夏的丽江,细雨绵绵,走进玉龙雪山的松树林,郁郁葱葱的松树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鲜绿,一阵风吹过,树林窸窣作响。
而在20年前,这里还是砍伐木材的“大林区”。因为砍伐过度生态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丽江市以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目标,拉开了生态保护与修复,变砍树为植树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序幕。
“我大半辈子都在和林业打交道。以前是扛起油锯为国家输送木材,现在是扛起锄头为国家植树造林。”赵金明是丽江黑白水林业局甲子天保所副所长,工作了20多年的他是天保工程的一个缩影。 从“伐木工”到“护林员”,赵金明身后的林子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角,“这片林子来来回回走了很多年,看着林子一天天密起来,我心里就高兴。”赵金明说,“巡山这么多年,大家伙对林子有了感情,都把林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来呵护,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只要一进山,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生怕出一丁点错。”
在玉龙雪山脚下白沙镇的公益林前,丽江黑白水林业局白沙天保所所长龚乐云正围着今年刚刚栽好的一行行树苗逐一查看,不时弯下腰,去扶正、捆绑被风刮弯了腰的小树苗。他告诉记者,刚刚栽下的树苗一遇风雨,很容易死去,他正在医治那些需要治疗的小树苗。
白沙天保所和甲子天保所的 17名护林员,管护着玉龙雪山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内32.9万亩的天保林区。20年来,17名护林员每天分组巡山,检查是否有人携带火种进林子、有没有人偷盗木头…… 山下松树林郁郁葱葱,山上林深树密,各色杜鹃花开得正艳。“看,这就是被野猪拱过的地方。”丽江市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办公室主任和荣华指着被野猪拱得一片狼藉的山地说,随着生态的恢复,野物也多了,我们常常在红外线相机里看到野猪出没的影子。
沿着山路走了400米,一座高60米的蓝色塔吊呈现眼前。“这是森林冠层生物多样性检测系统,全省只有3台,我们这就有一台。”和荣华自豪地说,为保护好玉龙雪山上的天然林,我们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科研监测,这个就是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一起开展的云杉坪25公顷高山暗针叶林大样地科研检测项目。
玉龙雪山天然林保护只是丽江市天然林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20年来,丽江通过实施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展农村能源工作等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到68.48%;候鸟增加到15万多只,滇金丝猴增加到350多只。
对于生活在天保工程区的森工企业职工和林农来说,绿水青山要变成金山银山,林区才有希望和未来。为此,森工企业积极转型,由原来的依靠砍伐木材为生,转变为以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林下经济为业,走出靠山护山,护山吃山的新路。
石支村位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海拔2550米的深山里。这里林木苍翠、云遮雾绕,在村子中心有一个占地300亩的中药材基地,村民们正冒着小雨清理地里的杂草。 “基地是森龙实业有限公司2012年建设的,已种植珠子参65亩,重楼32亩,育苗3.5亩。”石鼓镇天保所所长和仕武说,石支村海拔高,产出不好,为了让当地百姓和企业能有增收致富的路子,森龙公司在做好天保工程的前提下,于2007年租用石鼓天保所周围的农田,建成了100亩的森龙雪桃基地,带动石鼓、巨甸一线的村民发展雪桃产业;2008年公司又在石鼓、九河等地租用农田尝试培育核桃苗木,累计向7个乡镇的村民发放了400多万株核桃苗,5年前又建设了中药材基地。
“森龙公司来了后,我们有出路了,大家都像我一样放下斧子和砍刀,拿起锄头、铁锹,种药材、核桃,再也没有人上山砍树了。”石支村小组村民和亮清说,我白天在基地打工,早晚回自家地里干活。他掰着手指头算着自己的增收账:去年在基地打工收入了9000元,种核桃又收入了5000元……
近年来,丽江市依托天保工程建设,走以保护促发展的绿色之路,推动林业经济转型升级,新发展了核桃、花椒、油橄榄、青刺果等为主的林产业474万亩。去年,林产业产值达94亿元,一幅山绿人富的新景象在玉龙雪山下徐徐展开。
本报记者 和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