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云南新闻 >   正文

COP15·春城之邀丨湿地保护看云南

2021-09-13 17:42:00   来源:云南日报

洱源西湖湿地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洱源西湖湿地 科学修复现生机

  洱源西湖是我省第二个天然的国家湿地公园,在这里,森林-灌丛-农田湖滨-沼泽-湖泊-岛屿-村庄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交叉垂叠。

  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宇明介绍,洱源西湖从保护之初到后期的人工修复工程,通过科学手段保护、保育自然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尽最大可能保留自然湿地乡土性的原有物种,发挥出更好的生态服务功能,湿地公园的建设不能只顾景观‘漂亮’,更应突出生态功能。”

  科学修复退化湿地

  每天上午7时,成群的紫水鸡迎着朝霞离开巢穴,陆续到洱源西湖里觅食。

  21世纪初,人们在西湖湿地发现了当时几乎濒于灭绝的紫水鸡,引起了学界对西湖的研究和关注。2009年12月,原国家林业局批准进行洱源西湖以泥炭沼泽、高原天然湖泊、紫水鸡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2015年12月,西湖顺利通过考核验收,被正式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

  比起洱海,西湖名气不大,但洱海13%的地表水来自西湖。西湖不仅是洱海的重要水源,而且与东湖隔河(弥直河)相望,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网形状及其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恰似洱海“双肾”,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湖的地形如同一个盛水的盆,5个村委会1万多人居住在“盆边”。在西湖边,可以看到一幅浑然天成的湿地生态剖面图:从山脚到湖面,林带、库塘、沼泽、浅滩、岛屿等湿地类型依次排布,面山入湖的水流,经过不同的地质净化和层层“呼吸”,最终流入西湖。

  西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中心工作站站长杜梁介绍,从湿地公园创建之日起,当地就通过退耕还湿、水系连通、水体修复、栖息地营建等措施,科学开展退化湿地修复工作。对湖泊及其周边的土地利用进行优化,重建湖滨缓冲带,构建湿地生境多样性,恢复其水体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功能。通过对入湖的河流进行湿地修复,在主要入湖河流两侧以及入湖口构建多级库塘湿地,还在河流上游设闸将水分流到两岸隔离带湿地恢复区,层层过滤,减轻上游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同时,针对湖心小岛居住的村民逐步实施生态搬迁,安装了截污管网和污水收集设施,颁布实施了最严格的环保政策,原本以种大蒜为主要收入的当地农户只能退耕还湖,重新寻找营生。

  紫水鸡种群不断扩大

  黄昏时分,西湖湿地公园紫水鸡栖息地保护监测站点,几只紫水鸡在水面嬉戏,抬眼四顾,白骨顶、黄鸭、燕鹭、白鹭……更多的鸟儿把西湖选择为栖息地。紫水鸡除了尾下覆羽为白色,通体几乎均为蓝色和紫色,“白天它们把自己隐藏的浓密的水生植物里,早晨和黄昏的时候,在水面上活动更为频繁。”杜梁介绍。

  紫水鸡是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在中国一度数量稀少。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它位列111位。2006年以前,在中国据记载只有15只紫水鸡,都在广东等地。就在这时,人们在洱源西湖发现了群居的紫水鸡,数量还不少,西湖成为此后紫水鸡种群向外扩展的大本营。为此,洱源县于2015年专门委托西南林业大学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在西湖开展了紫水鸡生境适应性的调查研究。“通过一年不间断的监测和研究,掌握了紫水鸡的生活习性以及栖息地各类湿地植物配置和生物量比例对紫水鸡种群繁殖的影响,弄清栖息地生境状况与紫水鸡种群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对西湖生态系统容纳紫水鸡种群数量作出预测。”洱源县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西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将此项科研成果应用到紫水鸡保护工作中,依托中央财政保护补助资金支持,投资200万元,实施了西湖紫水鸡栖息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在对湿地的景观打造方面,参照洱源西湖原生植被,遵循植物生态位和生态演替规律,构建以湿地乔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为主体的近自然状态的湿地植物群落。

  根据紫水鸡生活习性,西湖梳理了湿地的植物群系,并圈养保留一定面积的凤眼莲供紫水鸡活动、采食,让栖息地能够容纳更多数量的紫水鸡种群。如今,西湖的紫水鸡种群不断扩大,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紫水鸡在云南已经扩散到9个州(市)13个县(市、区)的16个湿地。

  记者 段毅(云南日报)

  ■链接

  全省湿地保护情况

  “十三五”以来,云南省以九大高原湖泊和重要湿地为重点、以六大水系为主线、以沼泽湿地保护和小微湿地建设为补充,点线面结合、系统治理,整体推进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省湿地总面积为927.47万亩,较2015年增加73.53万亩,湿地保护率从2015年的36.4%提高到55.27%。

  “十三五”以来,云南共争取国家湿地保护资金4.95亿元,有力推进了重要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修复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湿地665处,其中,国家(国际)认定4处、省级认定31处、州市认定630处。“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建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湿地保护小区177个,全省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达16个、湿地公园19个、湿地保护小区177个。

  记者 李承韩 整理(云南日报)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