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耐寒性”
每个人对旅行的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对远方的向往是相通的。随着经济发展、交通工具进步,人们的旅游活动半径不断扩大,旅游休闲度假需求也在升级转变。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近年来,云南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深入推进“整治乱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质”旅游革命“三部曲”,加快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去年以来,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持续考验着云南旅游的“耐寒性”。
面对压力和波动,转型升级成为重要策略。疫情影响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趋势发生变化,游客出行普遍更青睐于高质量的休闲、康养、户外、个性化旅游产品。摩旅、徒步等旅游方式吸引消费者参与,反映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被疫情削弱,消费者对深度体验、定制化旅游活动的需求不断上升。去年以来,云南加快大滇西旅游环线、半山酒店建设步伐,聚焦以“文、游、医、养、体、学、智”为主要内容的全产业链,推出新业态新产品,也正契合了旅游业向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目标。
彰显云南特色更显关键。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拥有独一无二的沿边区位优势,其旅游资源从全球来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G219公路、G331公路、G228公路组成的环游中国线路在自驾爱好者中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云南作为环线上的一站,为旅游者提供了别样的体验角度。
疫情发生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云南推出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夜间旅游等产品,并积极与国内其他地区交流、对接。从这次行程超过2万公里的沿边摩旅骑行活动,我们看到云南旅游着眼于长远发展和开放创新的探索,以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潜力。
观察旅游市场的新变化还可以发现,如今的旅游消费者受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科技影响,喜欢通过社交网络分享旅游体验,搜索旅游目标。在“数字+旅游”跨界融合趋势下,如何促开放、促创新、促发展,让“流量”转化为“留量”,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全球抗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消费者对旅行中的安全卫生越发关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等防疫措施相伴的新情况下,云南旅游人或许更需要一份坚定:坚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信念,坚守安全关,坚持创新的步伐,才能保障游客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记者 刘子语(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