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70年变迁看边城 | 龙门古寨唱响“我们家”的好日子

2019-03-14 17:54:05   来源:云南日报

  “我们家的鱼肉最紧致”“我们家的石头有寓意”“我们家的竹林连竹笋都不能砍”……3月5日,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勐弄乡勐弄村龙门古寨村民小组采访,记者发现人人说起“我们家”都是一脸的自豪感。

  “历史书”走进新时代

  龙门古寨是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村寨,全村共有57户,其中9户是景颇族,其余是傈僳族。这个村寨,有400多年的历史。前踞密苏河、背靠万仞关、遥望洒水河瀑布群,龙门古寨就像一本散落在边地的历史书,守关文化和边地民族文化互融共通。

  曾经,这本“书”一直“藏在深山无人识”。勐弄乡党委书记王继伟说:“过去是捏着鼻子进来、淌着眼泪出去。村里的群众对改变贫困现状的意愿非常强烈。”

  然而,去年以来,慕名到龙门古寨看文化、赏风景的人络绎不绝。“今年春节假期,自驾游的车都排到了村外几公里处。”勐弄乡武装干事苑明浩对“我们家”“火”起来一点也不意外。

  变化,始于2016年龙门古寨的提升改造。

  改造工程畅通了道路,增添了独具傈僳族、景颇族文化元素的路灯,新修了精致温馨的木屋结构龙门客栈、文化活动室,增加了花草树木和雕塑景观等。这些变化让村民们看到生活有奔头,为此,他们无偿拿出土地85亩,配套建设了养殖小区和淡湖,湖上架起一座石桥唤作咸桥。2017年3月,整个龙门古寨以“不收门票的景区”的形式对外营业。由此带来的变化,村民形容为“翻天覆地”。

  如今,我们走进龙门古寨看到:红夷大炮“神威大将军”、大明古窑遗址、镇守万仞关的明朝尚书王骥雕像、承载爱情传说的圣水三池……犹如步入一个历史文化公园。“你看,这个石头像一个地球仪,代表我们与外界互联互通的愿望;这个是石蛙,象征着我们美丽的生态环境;‘三颗米’告诉人们这里不缺好粮食。”勐弄乡宣传委员孟成璟指着一排造型独特的石头,得意洋洋地给我们介绍其中的文化创意,“龙门古寨的石头会唱歌!”

  

  人人都是“一家之主”

  龙门古寨的变化,源于党建扶贫双推进工作,源于“党支部+党员+农户”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探索。

  王继伟说,随着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景观工程的实施,2017年龙门古寨村党支部在乡党委的带领下趁热打铁,以党员带农户的形式发展乡村旅游,农民谋幸福的内生动力被激活了,人人都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家之主”。

  嫁到龙门古寨的景颇族姑娘余根金此前在北京餐饮行业打工两年,后来,她看到乡村发展的新机遇,和家里人最先报名发展农家乐。现在,村里人喜欢称呼她“一根筋”,一方面是取了名字的谐音,另一方面是羡慕她当年“一根筋”的大胆决定让全家人从此过上好日子。

  “以前想的是往外跑,现在想的是留下来。通过共同努力,农家乐开了,电脑、面包车、洗衣机都有了!”余根金感既万分。“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乡上的干部到家里手把手教我们怎么放桌椅和碗筷。现在,农家乐越做越好,客人来得越来越多,我们盘算着今年要改造两间房子做客栈了。”余根金的丈夫排德亮高兴地说。

  现在,龙门古寨各有一家景颇族和傈僳族风味的农家乐,两家人相处得和和美美。“客人点的野菜如果我家没有,那就去他家借点;如果他家的椅子不够了,就来我家搬两个先用着。”余根金说,走上这条幸福路靠的是政策和勤快,而走好这条路需要“我们家”各户一起努力。

  据了解,这两户农家乐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分别创收20万元、盈利6万余元,纳入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余元。像农家乐这样“党支部+党员+农户”的发展模式,在龙门古寨已“复制”到了客栈经营、生态流水鱼垂钓经营、生猪养殖等,大家共同奋斗为集体经济源源不断提供“活水”。

  “欢迎来‘我们家’品尝羊肚菌!”最近,孟成璟、苑明浩都在朋友圈热心为勐弄村的新产品做推广。据了解,自2017年开始,勐弄村尝试以集体经济的模式来发展羊肚菌的种植,村里群众的增收方式更广了。“今年的羊肚菌品质不错!来龙门古寨玩,也可以顺便带点羊肚菌回去炖汤喝!”王继伟说,“我们家”的好日子就像一首大合唱,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唱出幸福歌。

  记者:王欢 刘蓉 储东华 李文君(云南日报)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