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的足音 春天的答卷 —聚焦云南省代表团媒体开放日
近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也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结果。进入新时代,我们将持之以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着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云南发展的新动能,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建设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坚持补齐短板、形成优势,建设布局合理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三是坚持区域协调、城乡统筹,建设现代城镇和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四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云南和生态文明体系。五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六是坚持内外统筹、全面开放,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系。七是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建设健全的公共服务和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八是坚持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保障体系。
“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蹄疾步稳抓洱海保护治理。”
人民日报社记者: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洱海,说要“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4年多过去了,作为洱海保护治理的河长,请阮省长介绍一下洱海保护治理情况,包括面临的困难、下一步的举措。
阮成发:谢谢人民日报和社会各界对洱海的关注。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省委、省政府“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之后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洱海保护,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财政部、水利部等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很多帮助和支持。转眼4年过去了,我们保护治理洱海到底做了哪些工作?洱海目前的状况如何?下一步怎么办?我简要说3点:
第一,省、州、市三级党委政府保护治理洱海的态度是认真的、工作是努力的。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洱海保护治理作为压倒性的政治任务,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是大力推进环湖截污治污。初步建成覆盖全流域、遍及城乡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系统,这个系统已经覆盖到每家每户,管网达3000多公里,基本实现了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二是大力治理面源污染。在流域内禁售禁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压减大蒜种植10万多亩,关停和搬迁了4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缓解了面源污染。三是大力推进治理项目建设。“十三五”规划治理项目已完成投资162.4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1%,是“十二五”期间的5.8倍,初步筑牢了洱海保护治理的基础。四是组织发动群众参与保护治理。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主动参与洱海保护治理,配合完成生态搬迁1806户,关停不符合排污标准的餐饮客栈2498家,保护好洱海已经成为大理市广大群众的共同意愿。
第二,洱海水质初步改善,但稳定向好的拐点还没有出现,对取得的成绩不可高估,更不能沾沾自喜,洱海保护治理任重道远。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了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是2015年以来水质最好的年份,同时湖内水生态正在发生积极变化。这说明保护治理有初步的成效,但是不可高估。有水利专家指出,湖泊治理有一个规律,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钟摆现象”,主要指标可能左右摇摆,也可能上下波动。这个时间多长?可能10年、20年、30年甚至更长。在此期间,不能因为某一个时间点的指标比较好就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也不能因为某一个时间点的指标不好就否定一切、悲观失望。这个规律告诉我们:湖泊保护治理要尊重科学,不能蛮干;要有战略定力,不能忽东忽西;要有战略韧劲,坚持30年甚至更长时间。
第三,要以更大的魄力、更大的耐力、更大的力度、更有效的措施保护治理洱海,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概括讲,要下定三个决心。一是下决心走出一条跳出洱海发展大理的新路子。彻底转变“环湖造城、环湖布局”的发展模式,下决心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彻底转变“就湖抓湖”的治理格局,下决心解决岸上、入湖河流沿线、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彻底转变“救火式治理”的工作方式,下决心解决久拖不决的老大难问题;彻底转变“没有钱就不治理”的被动状态,下决心健全完善投入机制,真正做到以保护洱海统领大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二是下决心扩大洱海保护核心区范围。停止海东新区开发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好洱海周边房地产过度开发、旅游无序发展、产业结构不优、全流域治理不够等难题,给洱海留出足够的生态环境空间。三是下决心转型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推动洱海流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革命性转变,把洱海保护治理与产业转型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智慧旅游、数字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发展,以崭新理念、崭新业态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谋划打造苍山洱海大景区,将洱海流域建设成为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现代产业特色鲜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
承诺如山,使命必达。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还在路上,我们相信,只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本着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拼搏的精神,蹄疾步稳抓洱海保护治理,就一定能达到既定目标。
“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这是第三年来采访云南团的开放日了。脱贫攻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到最关键的时期,云南又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有很多的硬骨头和脱贫攻坚的堡垒,比如怒江、迪庆,以及深度贫困地区昭通,还有直过民族整族脱贫等等。请问,现在离脱贫攻坚时间表不到两年的时间,云南有没有超常规的办法以及过硬的措施,能够攻破这些脱贫攻坚的堡垒,确保和全国同步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陈豪: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份,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受历史原因、自然地理、个体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族人民世世代代都在同贫困做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生活得到了大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扎扎实实开展,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至2018年,我们已有70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7年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18年实现151万贫困人口净脱贫、2298个贫困村出列,有33个贫困县申请脱贫摘帽,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3个“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这在云南扶贫开发历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目前,全省还有贫困人口181万人,贫困县40个,贫困村3434个,除了迪庆、怒江两州外,昭通市、曲靖市北部地区、红河州南部山区、普洱市边境一线、文山州石漠化地区脱贫难度较大,27个深度贫困县涉及贫困人口137.8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76.1%,还有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也是决定脱贫攻坚能否夺取全胜的关键。我们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精准方略,把扶贫工作重心、政策支持重心、社会帮扶重心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把脱贫攻坚资金、扶贫政策举措、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坚决把这个坚中之坚攻下来。
一是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压实攻坚责任。从省委、省政府和省级领导做起,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级领导干部直接挂联迪庆州、怒江州以及27个深度贫困县,实行年度工作报告制度。严格考核评估,在明责压责问责上严起实起,省委严肃约谈或问责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不力、年度考核综合评价“一般”的州(市)、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省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把脱贫攻坚责任压到党政一把手头上、压到分管领导身上、压到驻村工作队员肩上,层层压实责任。
二是强化攻坚举措,打好五场硬仗。一是打好产业扶贫硬仗,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1至2个持续稳定增收产业。二是打好就业扶贫硬仗,实现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个劳动力稳定就业。三是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2019年年底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30.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四是打好生态扶贫硬仗,通过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公益性岗位、生态产业发展、生态保护补偿,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五是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强化“控辍保学”责任落实,抓实健康扶贫“四重保障”,2019年年底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地区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落细攻击点位。对列为“三区三州”的迪庆州、怒江州,按照国家批复方案,下足“绣花”功夫抓落实。对昭通市、曲靖市北部地区、红河州南部山区、普洱市边境一线、文山州石漠化地区,分别精准把脉定方,细化政策举措,并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着力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对27个深度贫困县,实行一县一策,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对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坚持因族施策,加强大企业(央企和省属大型国有企业)帮扶,到2020年年底实现“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小康路上实现一个民族都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