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为了西港的腾飞
——记者眼中的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

2019-01-03 15:04:45   来源:云南日报

  温暖的西港经济特区:倾心教授新技能

  在西港特区,“温暖”和“发展”是两个同行的词。来到西港特区的人,感慨的不仅是蓬勃发展的中国企业,还有柬埔寨员工对特区的感激依恋之情。

  26岁的柬籍员工索提拉就来自离特区最近的布腾村,是诺曼蒂克(柬埔寨)皮具有限公司一名普通员工。在这里工作带来的生活巨变让她无比欣喜:“以前全家人都务农,生活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好了,家里8口人,除了上学的小孩,7人都在特区工作,收入是以前的许多倍,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家里还盖了新房,又买了2辆新摩托。”

  西港经济特区的工人大多来自附近的村子。特区开发前,村民主要靠种植农作物和打猎为生,基本没有其他收入。特区建起来后,村民们纷纷来到特区工作,学习技能,提高收入,改变生活方式。

  和索提拉在同一个工厂上班的宋简答,今年23岁,以前在餐厅从事服务工作。现在她的月收入最高时能超过220美元,在她朋友圈里已经算“白领收入”。除了收入,年轻的她更看重的是工厂对她的技术培训。作为熟练工,她现在每天能生产6-8个小型箱包。“感谢中国企业给了我一个梦想起飞的机会,我会在这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索提拉对自己在特区的前途充满期待。

  除了当普通工人,拥有较高技能和管理能力的柬籍员工,晋升机会也很多。33岁的西索·玛卡拉凭借自己在金边制衣厂工作7年的经验,现在成为了一名管理36名工人的组长。“工作时间规律,工作环境干净,中午工厂还提供午餐,我完全可以同时兼顾工作和家庭,特别满意这份工作。”西索·玛卡拉对自己离开金边来到西港经济特区的决定点赞。她还提到,特区迅速发展的这几年,因为许多待业青年都在工厂谋得了稳定工作,西港的治安明显要比以前好得多。

  特区从建设之初,就始终践行与股东、员工、顾客、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会(社区)等八方建立“八方共赢”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发展成果惠及周边,使周边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拉动就业,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修桥铺路、帮扶救困等公益活动,造福当地百姓。

  “中国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除了服务入园企业,更提供有益条件服务来特区工作的柬埔寨员工。”西港特区公司总经理曹建江谈起特区的服务,感慨万千。创业初期,公司主动组织公司的青年大学生到附近的学校教当地人学中文。之后,又与无锡商院共同开展培训工作,6年来共培训2.55万人。

  依托特区的发展,周边村庄及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2017年,西哈努克省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在柬埔寨全国名列前茅。西哈努克省省长润明多次称赞西港经济特区是西哈努克省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当地人民的“饭碗”。

  希望的西港经济特区:未来还会更美好

  在西港特区公司一楼大厅内,一个大大的沙盘向参观者展示着西港经济特区的未来。“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柬埔寨‘四角战略’是高度吻合的,作为中柬合作共赢的样板,西港公司正在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化,招商国际化,完善商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配套功能,打造特区2.0升级版。最终要建成300家企业入驻,8-10万产业工人就业的配套功能齐全的生态化样板园区” 曹建江向我们介绍着西港经济特区的发展规划。

  和公司管理层一样,对特区的未来充满信心的,还有已入驻的企业、在园区工作的工人。在园区,不管走到哪家企业,听到的都是一样的回答:西港特区的发展,前景可待。目前,西港特区已成为西哈努克省甚至整个柬埔寨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统计数据显示:西港特区的工业产值对西哈努克省的经济贡献率已超过50%。

  “特区的十年既是发展的十年,也是打基础的十年。今天的发展,都来自当年打下的良好基础。”西港经济特区公司工程部常务副经理蒋君细数着公司的发展:“西港经济特区原始地块是一片最大落差70米的无路、无水、无电、无网的‘四无’之地,经过努力,如今经济特区已成为柬埔寨当地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国际化工业园区,成功蜕变成一块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