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图 >   正文

黑土“大粮仓”的“丰收之喜”

2019-10-28 08:56:20   来源:新华社

  二喜:向科技要粮产量有保障

  10月12日,在黑龙江省农垦勤得利农场,种植户驾驶机械在稻田收割水稻、整地翻田(无人机拍摄)。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钧达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4000亩水稻已收完,56岁的合作社理事长李国财把自己与父辈那代人的种地方式进行了比较:

  插秧,过去都是人工插秧,1人1天插不到1亩;现在1台自动高性能插秧机,1天插秧50多亩。

  植保,过去是人工背着小喷雾器,现在是地头遥控无人植保机。

  秋收,过去用小镰刀,2个多月才能收完,现在大马力收割机,10天左右全部收完。

  改革开放以来,黑土地经历了从传统耕作向现代农业的巨大转变,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这背后是农业科技的进步。

  10月22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种植户驾驶收割机收割玉米。 新华社记者杨喆摄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大豆院士工作站爱辉绿色发展示范基地,2025亩大豆依托爱辉区林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大豆高产攻关创建,目前大豆已收完。

  爱辉区林丰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文林说,尽管七八月份遭遇连续强降雨,但亩产仍达到300多斤,主要得益于农业科技。

  “啥地块,播啥种子,施什么肥,怎么播种,如何田间管理,都按照专家意见,种出来的大豆比一般地块产量高不少。”侯文林说。

  10月24日,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一家大豆加工企业,工作人员将收购的大豆入库。新华社发(谢剑飞 摄)

  站在堆满稻谷的院落里,李久明露出笑容。而就在3个月前,因为遭遇持续低温多雨天气,对于丰收,李久明还一点底气都没有。后来他听取农业技术人员意见,及时进行了稻瘟病预防,施用一种促早熟的微生物,对水稻进行营养调控。

  李久明说,如果没有农业科技支撑,今年这种低温寡照天气,水稻将会大幅减产,如今及时预防,及时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大幅减少了损失,亩产达到800多斤。

编辑: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