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篆新农贸市场滇剧团在新址开演

2018-04-13 16:29:41   来源:云桥网

   4月17日下午4点,昆明市篆新农贸市场中曾经多次被媒体报道的昆明滇剧花灯团在新址演出滇剧《父子抢亲》,这是剧团离开菜场里的“家”后首场演出。

  剧团的新址在一栋毛坯小楼的3楼,怕老人摔倒,楼梯上铺着一条长地毯。这栋楼房的一层是停车场,越往上走滇剧的声音就越清晰。“我搬得啦,在春城小学旁边,新地址,你来嘛。”打鼓的师傅趁演奏的间隙接着朋友的电话,几位后场的演员们在一旁静静地听台上的唱着。或许是新地址刚开张,今天的客人要比往日多一些。

  三天前记者探访了剧团的旧址,老人们正忙着搬迁的事宜。“一车算你350块嘛,但你这个怕是要拉5、6车的哟。”“再便宜点嘛,这些桌子里面都能塞东西的,5车应该差不多啦。”在现场,几个搬家公司的工人正和剧团负责人高芹英商量着搬家的费用,大量物品已经打包完毕,准备装车拉走。在滇剧团楼下,一张红色的告示十分显眼,红纸上用浓重的黑墨水写着“因本团剧坊搬迁,故自本月8日起停演。”

  “菜场里的剧团”搬新家

  在篆新农贸市场中间的一栋3层小楼,穿过几个卖菜摊,踏着被踩的黑黢黢的楼梯上去,剧团的几位老人如往常一样聚在一起打麻将,挂在窗边的鸟笼里小鸟也在踱着小碎步,只有被拆散的剧台和11个落满灰尘的旧风扇提醒着大家剧团的离开。

  高芹英张罗着搬家的事,她和老朋友们把长条桌子和椅子一套一套的放好,一共有28套。靠近窗边的化妆桌上,发饰和镜子等化妆用具也已经装进袋子里,几个打包好的大箱子静静地待在角落。浓郁的豆浆香味依旧从楼下飘上来,但这里已经被拆的看不出原本戏台的样子。

  由于篆新农贸市场即将重新升级装修,更换场地成为了剧团的必然选择。“我已经选了很久,最终找到了便宜一些的地方。” 在昆明大观电影院旧址3楼有两间空房让她选择,她选择了比较黑的一间。“我们唱戏需要灯光配合,黑点的也不影响,关键是旁边有个小学,我们这间离他们稍远,不会影响孩子们上课。”

  “新址那边间架也高,是水泥顶,夏天就不会那么热了。”剧团在农贸市场的几年,每到夏天,演员们穿着厚重的衣服,戴上繁杂的头饰,演一场下来已经是汗流浃背。 “现在来听戏的都是老朋友了,我们唱到哪他们就跟到哪。” 高芹英说。

  能坚持一天是一天

  高芹英出生在梨园世家,从小就学唱戏,在石屏、开远、建水等地方都唱过,昆明滇剧花灯团最开始是在昆明小坝片区,后来经过了7次搬迁,终于落脚篆新农贸市场,这一待就是13年,每天伴着卖菜的吆喝声演出,成为了市井里的传奇。

  剧团每天演一场戏,从下午2点到4点,票价是6元一位。“6元这个价格已经8、9年啦,我们还要提供茶叶呢。”高芹英算了一笔账,演员的工资演一场一个人多的只有20元、少的只有6元,加上租金和茶叶等杂费,一场要有38个观众才能收支平衡,但现在并没有那么多观众,好的时候只有30个人左右。“实际上我们大部分的开销是在租金,老演员都说了,一天几块钱,要不是因为喜欢,谁还来唱,我天天想这个事睡都睡不着。” 经常性失眠的高芹英晚上总是整夜的开着房间的灯和电视,听着电视里的声音或许还能打个盹。

  高芹英自己维持剧团33年了, “我做这个那么多年了,不可能放弃,能做一天是一天,也想把它传下去。” 78岁的高芹英看起来身体还很硬朗,说话声音洪亮,思维也很清晰。7年前老伴儿去世后,高芹英更是把滇剧团作为了精神寄托。

  近些年,她一直在忙着找传承人,剧团里的演员年长的已经有70多岁,年轻的也有40多岁了。来看戏的大多也是老年人,他们从小就听戏长大,“我这里,能让老人有一个去处。”有些老人,在现场听着听着就昏倒或者病发,她送过几个去医院,“一些熟悉的面孔也随着时间,不在啦。”她说,曾经还有3个大学生来找她学唱戏,最后只学了3天就没有来了。“他们学着觉得难,有的可能听不懂唱词。”

  记者:关喜如意(云桥网)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