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艾医生的20年:“我没有选错职业”
王娟丽正在为一名艾滋病患者检查身体。
提起11月19日凌晨那场惊心动魄的产后大出血抢救手术,王娟丽有点面露羞涩,因为在抢救一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高龄产妇的过程中,王娟丽晕倒在了手术台前,苏醒后的她只能坐着轮椅,一边打点滴、一边指挥手术。
王娟丽目前是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主任,1998年该院妇产科开始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对于这份“不普通”的工作,王娟丽一干便是20年。
19日凌晨12点半,已经睡下的王娟丽接到科里的电话,一名携带艾滋病病毒的高龄产妇,因宫颈撕裂和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大出血,出血量高达5000余毫升,血压已无法测出,命悬一线。王娟丽放下电话,便迅速从医院家属区小跑到医院五楼手术室。手术中,由于手术穿戴的防护服透气性差,再加上低血糖,王娟丽晕倒在了手术台前。苏醒后的王娟丽坚持坐在轮椅上,一边打点滴,一边现场指挥手术。凌晨4时30分左右,产妇有了好转迹象。凌晨6时30分,产妇从手术室转入重症医学科继续治疗。
医生们在为一名艾滋病人做手术。(供图)
而对于王娟丽来说,“妇产科每天都要面对大大小小的手术,已经习惯了”。
为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做手术,双层防护服、手套、护目镜、水靴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常常与锋利的锐器打交道,有可能会出现创伤,而做手术又免不了接触艾滋病感染者的血、羊水,稍有损伤就会出现职业暴露。面对职业的高危性,王娟丽坦言,刚开始确实有一些担心,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现在觉得只要防护到位,艾滋病并不可怕。
亲切地握手、交谈都是和病患建立信任的途径。王娟丽拥有一个50多人的微信群,里面全是她看过病的病人。他们不仅仅向她反馈病情,日常的生活、工作大家都会通过微信群交流,有的病人还和她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当面对那些有抵触情绪的病患时,同为母亲的王娟丽则会以母亲的同理心去与病患交谈。有一位病患,怀了几次孩子,腹中胎儿都在怀孕过程中不明原因停止发育。再次怀孕后,病患对吃药十分抗拒。“每个做妈妈的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健康,我就利用这个心理对她进行劝导。”王娟丽说,通过努力,孩子出生了,做了两次检查,目前检测结果都是阴性,非常幸运。
王娟丽与艾滋病患者握手。
作为王娟丽的家人,除了嘱托外,更多的是理解与陪伴。“一旦科室有需要、接到电话通知,即便我在外面,家人都会立马用车子送我到一线参与抢救工作,他们知道我们的工作常常就是在与死神赛跑。”说起家人的关爱,王娟丽一脸的幸福。
从业31年,抗艾20年,王娟丽认为这份工作让她更加懂得了尊重生命。“生命权属于每一个人,不管他属于哪一类人,我们都会尽全力去抢救。那么多年来,我一直觉得这份职业十分崇高,我认为自己没有选错职业。”王娟丽微笑着说。
记者 丁凝 赵普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