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脱贫攻坚 众志成城 决战决胜】鹤庆:喜看稻菽满田野

2018-10-09 10:45:30   来源:云南日报

  去年

  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6.39亿元、同比增长1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73元、同比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93元、同比增长10.1%

  全县

  2014年脱贫1100户4605人

  2015年脱贫1210户4874人

  2016年脱贫1370户5526人

  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达标退出

  2017年脱贫 3611户 13345人

  4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达标退出

  4年累计减少

  贫困人口7291户28350人

  贫困发生率从13.32%

  降至1.23%

  金秋10月,金灿灿的稻穗铺满了鹤庆坝子,一派丰收的景象。

  近几年来,鹤庆县牢牢抓住脱贫攻坚这个“牛鼻子”,把脱贫攻坚与推动主导产业发展、切实改善民生相结合,创新机制,聚焦发展,既实现了如期脱贫摘帽,又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上下一心聚合力

  走进鹤庆县辛屯镇,树木林立,白墙黛瓦,屋前的水泥路弯弯曲曲向远方延伸,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

  “去年10月,面对两个月必须完成2000多套农村住房质量提升的任务和请不到工匠的困局,辛屯镇脱贫攻坚第一书记李六八建议,发动辛屯镇在外打工的工匠返回家乡作贡献。在大家的努力下,辛屯镇提前完成了任务。”辛屯镇党委书记陈兆斌一脸感激地向记者介绍,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六八去年3月担任辛屯镇脱贫攻坚第一书记以后,除了到县里开会、出差,几乎天天住在镇里,为当地脱贫攻坚想办法、解难题,每个月驻村时间没有少过20天。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鹤庆县率先在全省推出由县委常委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担任乡镇脱贫攻坚第一书记,负责领导、督促、协调、落实乡镇脱贫攻坚工作。同时,组织县直103个部门,3795名干部,46家县内企业,114支驻村扶贫工作队,组成县级统筹、部门挂钩、干部参与、社会帮扶的“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走企业、到田间、进院坝、访贫困户,与114个行政村、8252户贫困户共筑脱贫小康梦。

  “在脱贫攻坚第一书记的带动下,我们知道了脱贫攻坚要干什么?怎么干?”松桂镇党委书记杨金奎欣慰地说,现在镇村干部都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通过田间地头走访交流,召开村组群众会、院坝会,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做到户户见面、户户到会,确保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家喻户晓,坚定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在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员、党员的引领下,松桂镇东坡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依托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农特产品,将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融合,以“支部+党建+农户”的模式打造乡村旅游品牌,让贫困群众捧上了金饭碗。2017年底,村里还成立了东坡村乡村旅游合作社,以举办东坡“文化旅游节”“山地自行车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游客。目前有6户村民开办了民宿客栈,还有两户正在准备开业的相关事宜,全镇建档立卡户也由原来的1369户减少到112户。

  上下一心促脱贫 ,千方百计谋发展。正是有了全县干部群众辛勤汗水的浇灌,才结出累累脱贫硕果。

  瞄准问题补短板

  “过去我们喝的水是七八月蓄洪积下的地窖水,遇到天干,还不够喝。现在自来水接到了家门口,我们终于喝上了清洁、甘甜的水了。” 六合乡南坡村瓦义自然村小组长绞伟军看着喷涌而出的自来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除了六合乡,黄坪镇下片、松桂镇东片、西邑镇奇峰三片区的人畜饮水都成问题。没有水,不仅发展不了产业,村民的精气神也提不起来。”鹤庆县扶贫办主任董静海坦言,基础设施欠账,制约着发展,能喝上干净水是这4大片区村民的期盼。

  为此,鹤庆县聚焦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突出短板,探索“低水高用、异地调水”的建设模式,从2015年起先后实施了燕子崖提水、黄坪下片引水、羊龙潭集中供水、舍茶寺提水“四大片区饮水工程”,建成输水主管网235公里,有效解决了5个乡镇57个行政村、3.27万户11.71万人、16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到2017年底,全县9个乡镇114个行政村全部通了自来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65641户25.69万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率达100%。

  建设“四大片区饮水工程”是鹤庆县着眼脱贫攻坚,切实推进水利、交通、电力、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鹤庆县超前谋划,健全完善脱贫攻坚“项目库”“资金池”,完善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贫困村覆盖,破解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制约。4年来,全县共硬化农村通村油路59条355.75公里。至2017年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670.33公里,实现了县通高速、乡镇通畅、行政村硬化、30户以上654个自然村通达,并将通村道路串联起来,让“出门水泥路”成了现实。

  同时,全力推进电力设施建设,让电力成为脱贫的“先行官”。截至目前,全面完成小城镇、中心村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实现行政村通10千伏和自然村通380伏动力电;新建移动基站197个、共享改造342个,全县基站总数达648个,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宽带、通光纤、4G信号100%覆盖。

  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据,一个个建设项目,如明珠般洒落乡村,也如明灯般照亮了村民发展的道路,夯实了脱贫致富的基础。

  同心协力促攻坚

  家住鹤庆县下金登集中安置点的尹茂林近来心情特别好。他告诉记者,“我们一家子就享受了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三项脱贫政策,党的政策着实好啊!”

  50岁的尹茂林原来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西甸村委会河南村小组,家里有两个孩子在上学,2007年他得了颈椎病,家里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自从他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不仅把家搬到离城不远的下金登集中安置点,两个孩子上学也有着落了。更让他高兴的是,靠着健康扶贫政策,他的颈椎病得到有效治疗,还在城里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滋润。

  只有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鹤庆县系统分析全县贫困户致贫原因,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类指导、分类帮扶、分类管理,科学制定帮扶措施,充分发挥行业部门职能职责,帮助贫困群众学习致富技能,提高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做到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确保帮扶成效。

  家住六合乡五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字长青,以前主要靠种植烤烟、玉米维持生活。自从村里推广代养土鸡项目后,字长青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代养了1000只土鸡,除了享受8000元圈舍补助外,4个月后,他还领到了1.8万元代养费。

  在产业扶贫中,鹤庆县不是简单地给鸡、给牛、给羊,而是实行长、中、短结合,逐村逐组选准产业扶贫方向,引进、培育市场主体,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一举两得。

  经过不懈努力,鹤庆县4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91户28350人,贫困发生率从13.32%降至1.23%。

  记者:和茜 李秀春 康平(云南日报)

编辑: 陈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