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麻栗坡“9·02”山洪泥石流灾害抢险救援进行中
【文山麻栗坡山体滑坡续:28人1犬,14个液化气瓶被成功转移】
9月3日早上7时,按照现场指挥部指示要求,参加麻栗坡“9.02”特大洪水泥石流灾害的12车76人6犬消防救援力量分为3个救援组,第一组由支队赵尚举参谋长带队前往猛硐乡坝子桥区域搜救;第二组由麻栗坡大队大队长马全德带队前往猛硐乡农贸市场、茶厂区域搜救;第三组由麻栗坡大队教导员张继升带队继续深入硐乡黄瓜坡顺和石材厂搜救被困群众。
第一搜救组带领特勤中队20名官兵在距离猛硐河下游7公里处石桥搜寻失联人员,由于长时间降雨,导致河面形成了大面积的木材杂物堆垛。搜救官兵在岸边设立2个绳索支点做好安全保护,由两名经验丰富水性好的班长骨干下到河面木材堆垛中进行搜索,搜索河面木材堆垛面积约2100平方米,转移出14个液化气瓶,消除了安全隐患。
期间,搜寻点小雨时断时续,周边山体发生此山体滑坡,救援官兵不畏艰险和困难毅然冒雨搜寻,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赞扬。搜寻未果后,第一搜救组又分成两个小分队兵分两路,沿上下河道2公里范围进行了沿河搜寻,均未发现失联人员。第二搜救组12名官兵对南面农贸市场、茶厂区域及街道两侧房屋进行搜索,未发现失联人员。下午,救援官兵赶赴丫口寨河边分为两个小组沿着河道进行搜寻失联人员,均未发现失联人员。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救援官兵在河水湍急的河道上用竹子为村民搭起了简易桥,在得知河边的一家超市仓库内存有大量货物,因房屋在洪水的冲力下已经倾斜,部分墙体开裂,随时有倒塌的危险,苦超市老板于未能将仓库货物转移等情况后,救援官兵立即出动冒着危险把屋内堆积的货物全部转移至安全地点。
第三搜救组在前往黄瓜坡顺和石材厂进行搜救途中,沿途道路不断有山体滑坡和落石,多处因暴雨发生塌方,前进道路损毁严重,淤泥和石块等杂物布满路面,严重迟滞了搜救小组挺进灾区的速度,消防官兵只能利用推车、背包方式携带器材装备徒步奔袭挺进。尽管一路上阴雨不断,深深的淤泥让官兵们每一步前行都艰辛万分,走的时间长了,战斗靴的沿口磨破了脚踝,但消防官兵们克服长途奔袭的疲惫,冒着山石滚落的危险,依然迈着铿锵的步伐,向着救援现场迅速挺进。
经历7个多小时的艰难前行,3日14时30分,终于找到被困人员。面对被困群众求助的眼神,官兵们刻不容缓,全力投入战斗。在转移过程中,指挥员组织官兵将无法行动的妇女、老人拖滑至安全区域,随后然后利用救生绳将可以行动的被困人员牵拉搀扶到安全区域。但在返回途中不时出现降雨,同时还伴随着泥石流、滑坡等各种地质灾害,加之被困妇女、老人较多,因惊吓过度,无法从泥泞里行走,很多地方搜救人员需要先以滚爬的方式越过严重淤泥路段,然后将随身携带的绳索绑住担架制作成简易救生毯,让被困人员坐在救生毯上,搜救人员像拉雪橇一样,将被困人员一个个的拖出几乎无法行走的淤泥路段。所幸的是被困人员身体并无大碍,只是因饥饿略显疲惫,前进速度迟缓。在搜救这21名被困人员途中又发现7名逃生群众。在泥泞凶险的搜救路上,搜救人员共救出28人和一条狗。19时点10分,所有被困人员已安全疏散至黄瓜坡村民小组。简单休整后,21时10分,救援官兵带领被救人员安全到达猛硐乡政府所在地。
【1800多人、40台机械……抢险救灾工作在持续】
9月2日凌晨2点至5点,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境内普降暴雨,致使该乡多地发生塌方和泥石流灾害,猛硐街菜市场被洪水和泥沙冲毁,街道、公租房被洪水侵袭,多间房屋及商铺不同程度受损,数辆汽车被掩埋、冲走;猛硐街多条道路塌方,电力、通讯中断。截止9月2日下午5点,灾害造成5人死亡、15人失联、7人受伤。详细灾情正在统计中。灾情发生后,省州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各路人力支援和救灾物资源源不断的运抵灾区。
记者张军丽:“这里是麻栗坡猛硐乡受灾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仍然可以看到当时洪水在墙上留下的痕迹,这个深度大约有一米五左右,同时,凶猛的洪水还给街道带来了大约十五公分深的淤泥,街道两旁的商铺全部遭受了水灾。”
摩托车店老板黄朝汉:“我们是住在这里的楼上,这些隔壁到处都有人住,我们听见后面冲垃圾来很响声音老实大,我们就叫所有周围的人快点起来,看着水已经是比较高了,人也不敢下来,我们从二楼上三楼,水越来越大,后来我们直接上去四楼,我有四十辆新车在里面,还有七八张旧车摆在外面,损失单摩托车起码都要二十多万。”
满大街都是淤泥和浑浊的水,凶猛的洪水将大树连根拔起,大树在洪水的冲击下轻而易举的就撕破了街道两边商店的卷帘门。昔日猛硐乡政府旁一条几乎断流的小水沟一夜之间变成了河流,洪水携裹着石块,大树等杂物堵塞了河道,致使河流改道。多辆小汽车被洪水冲的东倒西歪,还有几辆汽车被洪水冲走。
猛硐乡受灾群众项廷荣:“老人九十五六岁了,从来没有见过猛硐有一次水那么大,冲垮山那么多,而且能够冲了那么多房子那么多人。”
灾情发生后,麻栗坡县各级各部门、救援官兵以及灾区群众自发汇集成清理街道淤泥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