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图片 >   正文

【2017 文博会】云南建水百年龙窑越烧越旺

2017-07-23 18:02:41   来源:云南日报


后继有人

雨天温度低,烧窑废柴。所以,杨庆国喜欢选在干燥、天气好的日子烧窑,这样能节省不少燃料。“烧制一窑需要大概7吨柴,约2100元钱。”他说,如果烧得好,一窑可以赚回数万元。

 

烧窑,首先要把待烧的陶坯送进窑洞里,从最远处一边摆放一边往下退。记者跟随杨庆国弯腰钻进高不足1米的窑门,杨庆国笑着说:“你别看我个子高,我有缩骨功。”他弓着身子将窑旁的罐子往里搬,十分灵巧,而同行我们空手钻进窑洞内,都觉得有些费力。窑内,记者1.6米的身高更好顶到窑顶,里面散放着陶器,其中还有一堆陶制小猪,憨态可掬。

一旦开始烧制,5天烧窑中柴火就不能断,需要有人不眠不休的轮班投柴。“第一天烧到100℃,第二天加温到200℃,第三天升温到500℃,第四天继续升温到1200度,第五天再升温,到1250℃后把加柴的孔都封闭起来,保温。”杨庆国说得轻描淡写,但在他的小徒弟蔡明村看来,这是十分困难。“我觉得最难的就是控制火候。”每天加温到多少,如果把握不好,这一窑就有可能都坏了。

 

控制火候,杨庆国靠的不是温度计,只是经验。迎着窑里散出的滚滚热浪,他靠近观察窑孔火焰的情况,“火焰要是呼呼地往上少,那肯定就是火大了。”这让小徒弟们感到有些高深莫测。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种类、气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要想烧龙窑,我还得再好好学习几年吧。”蔡明村说,不过他有的是耐心,今年刚18岁的他在当地一所大学读大二,紫陶专业。他拜杨庆国为师,在过去4个假期里,他都来到这里学习拉坯等陶器制作。他并不孤单,除了他的双胞胎哥哥陪他一起来学,还不时有上海等地的艺校学生前来参观、学习。

 

“这条龙窑我会继续烧下去,同时也保护好它。”杨庆国说,这条龙窑自古就以烧制百姓家中陶器为主,今后它仍会以此为主,“更多人喜欢这种实惠又美观的柴烧陶器,这条古龙窑就会继续存活下去。”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杨茜 /文 徐雁 /摄

编辑: 王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