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成长 共赴未来 ——第八届进博会记者参会观察

来源: 云南日报 | 2025-11-14 10:37:58

  参加进博会人文交流展示的云南企业。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摄 特斯拉Cybercab无人驾驶电动车在进博会上亮相。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摄 第八届进博会上的机器人。 记者 黄兴能 摄

  11月,东方风来,黄浦江畔,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步入第八个年头。

  进博会是世界经济通向中国经济的入海口,也是中国联结世界的重要桥梁。进博会是近距离观察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舞台”,也是沉浸式感受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体验区”。

  从首届至今,本报记者连续8年现场报道了进博会。站在入海口,站上进博之桥,今年我们听到了国际展商怎样的故事?看到了有关开放合作和未来怎样的图景?

  在进博会,看到一种速度。

  11月6日一早,深秋的上海,空气里是难以忽视的寒意。走进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却是暖意融融。

  在这个展区,处处可见有关健康的前沿信息。新设备全球首发、亚洲首秀;AI辅助、深度学习、技术更新,科技的进步让疾病诊断时间不断提前,让基层患者在本地就有机会接受全国知名专家远程主刀的手术……

  当天,云南省交易团卫生健康委分团脚步匆匆,赶往不同企业展台。

  “医疗技术迭代太快,今年,我们重点关注高端影像设备与手术机器人,通过设备更新,提升诊疗精准度,更好地守护患者。”在第二次参会的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张敏看来,进博会的作用远不只是采购平台。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何梦煌有类似的观察。“进博会是展示全球医疗行业最新成果、引进先进设备的重要平台。”何梦煌说,今年展会上涌现出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和尖端设备。云南组织全省100余家医疗机构、200多人到会采购,重点关注CT、核磁共振等技术和产品的新进展,同时探索如何结合云南实际,补齐基层医疗短板。

  在进博会,看到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今年,泰国是进博会主宾国之一。展会举办前,10月底,中国与东盟签署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鲜明的开放信号,带来携手前行的信心。今年,60家泰国企业来到进博会,数量是去年的3倍。会期,记者专门拜访了老朋友——泰国正大集团、天丝集团相关负责人。

  上一届展会,正大集团在接受采访中介绍的新品鲜果蜂蜜水,今年进入了中国市场,收获积极反馈;第五届进博会,天丝集团展示的无糖版红牛饮品,成了热销商品。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不是一句空话。在这两家泰国代表性企业的进博参展经历中,这是真金白银的投资、真实发生的变化。

  “正大是进博‘全勤生’,我们这次带来了不少新品,还首次把泰国7-11便利店许多同款商品带到现场。今年的展会,也给了我们惊喜。”泰国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北京总部市场中心资深总裁张曙晖感慨,今年展会“人分外多”,从开幕首日展馆里就显得热闹非凡,更多新面孔、更多国家的展商和采购者来到了进博会,阿联酋企业还专程发出了到展位交流的邀请。

  越办越好、更有活力的进博会,让正大集团对中国市场有更足的信心。“除了蛋鸡养殖,我们与云南普洱市、迪庆藏族自治州也有合作。来自云南的咖啡品质好、有特色,清冽的矿泉水,也很快会上市和消费者见面。”张曙晖表示。

  天丝集团连续7年参加进博会。今年的企业展台,两国艺术院校学生绘制的中泰建交特别版饮料产品上,中国龙与泰国娜迦紧紧缠绕,如同两国紧密的合作。

  天丝集团负责人形容进博会,“已然成为跨国企业洞察市场趋势、共享中国机遇的关键纽带”。2023年和今年,他们在中国西南区域布局,投产了两个生产基地项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接RCE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让我们有了更多机遇。相信这条纽带,会让我们和云南等市场连接得更紧密。”天丝集团中国区企业传播经理张青秀表示。

  有人说,这是一个“能看得到未来模样”的展会。

  我们近距离看到,一双双紧握的手,是携手对抗贸易保护主义逆风的坚定承诺;一张张不同肤色的脸庞,分享自己的生意和中国展会共同成长的故事,是中国大市场全球大机遇的生动注脚;一项项新技术、新产品,推动银发群体实现更高质量的生活,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点滴努力,如同星光,照亮前路。

  夜幕低垂,灯光映照“四叶草”造型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各方带着收获和不舍结束今年的参展。但新的合作在路上,美好的未来也在路上。

  记者 韩成圆 王靖中


 

声音

尼泊尔货币经济学家普拉卡什·库马尔·什雷斯塔:

进博会为尼泊尔带来什么

普拉卡什·库马尔·什雷斯塔 受访者供图

  “进博会彰显着中国为促进全球贸易,向世界开放其庞大国内市场所做的巨大努力。”尼泊尔货币经济学家、尼泊尔中央银行前执行董事普拉卡什·库马尔·什雷斯塔博士表示,这一专注进口的国际性展会,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什雷斯塔指出,仅靠援助难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而中国通过举办进博会,为欠发达国家提供了通过出口促进发展的新路径。

  在他看来,进博会是推动实现世界共同繁荣的范例。“其他发达经济体也应借鉴此举,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中国是尼泊尔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尼泊尔最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什雷斯塔分析,尼泊尔目前主要向中国出口初级产品,进博会为其实现出口多元化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虽难以直接出口高科技产品,但可发力推广草药等高附加值农产品及轻型工业制造品的出口。还可以重点开拓服务贸易,特别是旅游业,并通过进博会吸引中国直接投资,进一步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

  “我们也应看到,尼泊尔对华出口仍相当有限,主要受限于技术能力、资金实力以及设施联通等非关税壁垒。”对此,他建议尼泊尔企业利用进博会搭建的对话平台,主动对接中国投资者,探讨建立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合资企业。此外,什雷斯塔指出在政策层面,尼泊尔出台的《2025年贸易政策》与中国对南亚最不发达国家实施的100%税目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能形成合力,这些举措将有效降低贸易成本,助力尼泊尔经济发展和区域市场融合。

  值得关注的是,中尼展会合作已呈现双向深化趋势。一方面,尼泊尔企业通过进博会、南博会等平台开拓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展团也连续八次亮相尼泊尔国际贸易博览会,为双边经贸合作注入新活力。

  “随着中国不断扩大开放、持续释放消费潜力,相信进博会将发挥更大作用。未来,尼泊尔和中国的经贸合作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什雷斯塔说。

  记者 郭瑶 韩成圆


 

故事

斯里兰卡商人晋兰加:

一盏茶香,品出斯中情谊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人头攒动的展馆里,连续8年参展的斯里兰卡商人晋兰加,正热情地向观众推介家乡的锡兰红茶、香料、椰子制品和姜汁汽水。

  他与进博会的故事,远不止年复一年的参展,更是一段跨越家族传承、个人梦想与中国机遇的动人情缘。

  “第一届进博会举办时我就参加了。”晋兰加回忆起初次踏入“四叶草”时的震撼,“规模之宏大、组织之专业,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他带来的斯里兰卡茶叶在展会期间一售而空,甚至提前收获了大量订单。首次参展的成功,让他许下了“年年来”的承诺。

  这份承诺的背后,是两代人对中斯两国友好的执着耕耘。晋兰加已故的父亲蒂拉克·乌杜穆拉格,曾任斯里兰卡中国社会文化合作协会副主席。“我从小看着父亲通过文化交流,默默为两国友谊搭建桥梁。他始终坚信,真正的外交始于人民之间的友谊、理解与尊重。”如今,晋兰加在进博会的舞台上,通过贸易与美食体验,延续着父亲的事业。“我们销售的每一件产品,不只是一笔交易,更是两国深厚友谊的延续。”

  敏锐的商业嗅觉,为晋兰加的进博之旅开启了新篇章。

  多年参展,他注意到中国消费者对斯里兰卡的茶叶与香料青睐有加,但目前的市场上却难觅地道的斯里兰卡风味。一个想法在他心中萌生:何不把真正的斯里兰卡味道带到北京?于是,一家斯里兰卡特色餐厅在北京落地,成为他搭建两国文化交流的又一座“味蕾之桥”。

  晋兰加认为,进博会远不只是一个商品交易的集市,尤其在当今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世界中。

  “在这里,小企业和全球品牌并肩而立,大家都相信合作胜过竞争。”他表示,进博会以其持续的规模和影响力,清晰地传递出中国坚持开放、共享机遇的决心。“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展现的是中国的自信和远见。对像斯里兰卡这样的国家而言,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进入全球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

  从青葱岁月受父亲影响接触中国文化,到获得奖学金来华留学、亲历2008年北京奥运会,再到成为进博会的“全勤生”,晋兰加感慨道:“我过去二十多年的经历与中国的发展紧密交织,可以说是与中国共同成长。”

  谈及进博会的变与不变,晋兰加深有感触。“核心从未改变——始终是关于人、联结与机遇。那开放、团结的精神,那种海纳百川的温暖与包容,年年如此。”而变化,则体现在规模与精细程度的不断提升,数字创新让他这样的小展商也能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展望未来,晋兰加希望进博会能吸引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小企业参与,让更多美好的产品和故事被世界看见。他也想对各国商人说:“请带着愿景来,而不只是产品。因为在这里,真诚的交流,能让贸易成为友谊之桥。”

  记者 张敏

共同成长 共赴未来 ——第八届进博会记者参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