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业界大咖 共话云南餐饮消费趋势

来源: 云桥网 | 2025-08-22 16:42:59

云南老字号的新鲜事

  8月,云南老字号企业有了一件新鲜事:云南省老字号协会在昆明成立,云南132个老字号(含31个中华老字号)迈入“抱团发展”的新阶段。

  同期,第三届云南省老字号创新发展大会举行。记者从这个大会上发现了一些老字号发展的新动向,并借机与老字号企业聊了聊他们发展的新思路。

  盐里,有文章。云南省盐业有限公司突破传统边界,把带有厚重历史的盐融入现代生活,推出盐主题洗发水、沐浴露、洁面乳、牙膏等日化产品。

  天麻,能护肤。昆药集团深挖“云药”宝库,将天麻产品的边界从“内服”延展至“外养”,推出天麻护肤产品,开辟了企业的大健康新赛道,获得了新客群。

  茶叶,送祝福。普洱景谷李记谷庄茶业有限公司的创新,正在“漂洋过海”。企业在出口茶叶中融入承载云南民间信仰与祈福的“甲马”文化元素,瞄准海外消费者“在消费中收获祝福”的偏好,让茶叶产品和文化有了更紧密的结合。

  老字号企业的发展,贵在“老”,重在“新”。云南老字号企业的探索,可以用“守正创新、破圈发展”来归纳。从市场调研到技术攻坚,从包装焕新到场景升级,企业积极开展着各类尝试,展现出“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活力。

  采访中,记者偶遇了刚刚从省外考察学习回来的德和食品市场部经理薛薇。这家“死磕”罐头的企业,近年因为创新、好玩,也一次次“出圈”。她分享的企业思路,充满新意和启发。

  新产品、细分产品不断“上新”。德和午餐肉,是云南人“购物车”中的常客。最近几年,企业敏锐捕捉多元化需求,推出了针对特定客群的功能性午餐肉、满足便携需要“随撕随吃”的片状午餐肉。预包装食品方面,准备推出适应海外市场口味需求的米线……

  新场景的构建,充满巧思。“要让年轻消费者认识我们、接受我们。”薛薇说,为了与年轻消费者建立情感共鸣,与他们开展更多对话,企业“没少折腾”。在商场的自营门店里,摆放与品牌“IP”呼应的卡通玩偶;将呈贡草编菱角、怒江手工织毯的精湛非遗技艺融入产品包装,还与城市美食节、咖啡馆、文创品牌跨界合作,让企业产品出现在多样的消费场景中……“我们最新的尝试,准备与书店合作,以林徽因、汪曾祺等文化名人形象开发文创产品,让顾客走进书店时,收获的不仅是一本书,更可能是一罐有故事的罐头。”薛薇笑着说。

   “守正不是守旧。我认为,老字号不能只强调‘老’或者只追求更年轻,我们强调的是‘更好’。”薛薇分享了自己和企业的破题思路。老字号企业需要向消费者传达厚重的历史、值得信赖的品牌形象。但企业更需要找准不同年龄层消费者的诉求,用产品去创造和引领需求。

  拥抱变化,勇于创新。越来越多的云南老字号用实际行动证明,老字号不是“老去的符号”,而是当下的、充满活力的“可看、可玩、可感的”生活日常。

  记者 韩成圆 常远 实习生 曾香颖

 


 

天天向上集团总裁刘亚瑾:团餐市场,气象新


  团餐,主要指以团体为单位消费的餐饮服务模式。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社会餐饮,服务零散的社会消费者。

  8月上旬,省商务厅指导,中国烹饪协会主办的2025(第二十届)中国团餐产业大会在昆明市举行,是这一大会首次落地云南。

  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全国餐饮收入31984亿元,增长3.8%。2024年,云南全省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860.34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团餐在云南餐饮业中的占比超过20%,成为云南餐饮业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之一。

  餐饮是服务消费的主要方面,也是提振消费的抓手。不少业界人士认为,团餐成为了餐饮消费蓬勃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当前,团餐有哪些消费新趋势?团餐与社会餐饮有哪些融合创新?带着好奇,记者专访了天天向上集团总裁刘亚瑾。

  团餐和社会餐饮,如何融?

  这家2011年成立于云南的企业,起步之初仅有员工28人。如今,业务覆盖全国16个省区市。“我们业务范围包括了‘一冷一热’两条供应链、食堂承包、生鲜食品配送。仅中央厨房数量,就达到了28个。”

  回顾走过的路,刘亚瑾感慨企业与中国团餐行业共同发展,也见证了行业悄然发生的改变——团餐领域,供需双方的诉求从过去的“吃饱”,转向了“吃好”;云南团餐企业数量从最初的几家,目前已增至几十家;越来越多社会餐饮品牌进入团餐领域,行业品质化、专业化、标准化趋势愈发明显。

  最近一些被热议的行业新闻,也呼应了刘亚瑾的分析。京东入局外卖,宣布启动“品质堂食餐饮商家”招募,同时开启了“京味食堂”;美团、饿了么平台上,企业团餐页面下单火热,细分场景包括工作餐、加班餐、下午茶、团建用餐,用餐方式包括了外卖、堂食等等,十分灵活。线上的外卖市场,是“红海”。如今,线下的团体用餐、食堂,被业界视为充满机遇和空间的“蓝海”。

   “团餐与社会餐饮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双方在产业链的前端或后端,都有互相借鉴与创新合作的可能。”在刘亚瑾看来,京东、饿了么等平台企业的加入,加速了传统团餐与灵活多样的社会餐饮模式的创新与融合。团餐可以借鉴社会餐在环境设计、产品研发与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营造更舒适、更有新意的就餐环境;社会餐,则能学习团餐在食材采洗、加工等环节的标准化流程,提升整体的安全性、规范性与稳定性。

  团餐创新,如何闯?

  作为一家较早“吃螃蟹”、敢于迈大步闯市场的团餐企业,天天向上的创新“密码”是什么?

  在刘亚瑾看来,创新,是全方位、由内而外的创新。

  硬件,要更硬,企业率先建设了中央厨房,提高厨房的产能与效率。软件,要更规范。发展中,企业也从标准化的践行者,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联合中国烹饪协会制定团餐标准,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编写团餐本科教材。“服务也需要创新,我们率先在供餐中以自助餐替代盒饭,让用餐群体有更多选择,还避免浪费。”采访中,刘亚瑾还专门提及了食育教育的创新。企业在全国各地的学校开设了数十个食育课堂,以食品科普的形式,培养孩子们健康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学会选择健康食材、了解地理标识产品和世界美食,同时学会尊重劳动、尊重粮食、分享快乐。“部分学校的食育食堂还能让学生亲手制作食物,从中获得自给自足的成就感。”

  近年来,餐饮市场中“云南元素”常常成为话题主角。凭借新鲜的食材、独特的“地域基因”、鲜香酸辣复合的味道,云南菜圈住了一波波食客的胃。

  在一家从云南出发的企业看来,云南元素和云南市场有何魅力?

   “我们是从云南的土地开始发展的,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多样的食材资源,不断创新成长。”刘亚瑾说,云南在企业的发展版图中,是不可替代的。

  云南元素不仅赋予了团餐更鲜明的特色,也为产品创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企业参与中老铁路盒饭供餐,就融入了傣味、曲靖菜等元素,在车厢这个特殊的用餐场景中,让游客留下难忘的云南回忆。“未来,我相信团餐将迸发更大活力,餐桌上云南元素的身影也会更加常见。”

  记者 韩成圆 常远 实习生 曾香颖

 


 

温州市东池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滕宁彬

  此次来到云南,我们感受到了这里的多样性、活力与烟火气。云南丰富的物产和多元的民族饮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也看到了未来合作的潜力。

  东池一直坚持保证每一份餐食品质的稳定以及顾客个性化的用餐体验。我们通过完善溯源系统、开发细分产品、丰富多场景消费体验、联合优质供应商集中采购等措施持续优化企业运营模式,助力团餐行业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云南省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东池将积极把云南作为业务拓展的新支点,期待让这份“幸福味道”走得更远。

天津联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渠道主管 李志慧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提升与创新,传统团餐行业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以我们的“小碗菜”模式为例,通过摄像头识别和快速结算,结账速度比传统方式提升了4至6倍。

  在许多人眼里,团餐只是食材、烹饪和餐桌。但事实上,数字化与智能化正在成为团餐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智能结算、营养分析、食品安全追溯、经营数据分析等环节构建的团餐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也能提前发现并防范潜在问题,为运营和管理食堂提供更可靠的支持,将效率、安全与透明度融入每一餐。

  记者 常远 实习生 曾香颖

与业界大咖 共话云南餐饮消费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