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拓新 商圈跃彩
当跨界脱口秀让年轻观众在笑声中记住了有效信息,当赛事流量转化为街区消费增量,当老厂房有了市井烟火气,当种田化身线上稻田认养线下参与农事体验,云南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不断涌现,显示消费市场的创新与韧劲,折射经济发展新动能。
跨界脱口秀
观看脱口秀表演。供图
随着《喜剧之王单口季》等线上节目的热播,线下脱口秀迅速融入人们的生活。一场场由医生、警察等职业群体带来的跨界演出,让昆明的笑声里多了科普的味道。
跨界脱口秀的创意,源自对年轻群体喜好的精准捕捉。当医院的科普、警方的普法还在依赖传统形式时,脱口秀的热潮为职业群体的宣传工作打开了新窗口。“一直以来,职业类的科普、普法等宣传形式传统化、常规化,年轻群体参与度有限。”不止喜剧主理人吴杨提到,跨界脱口秀的初衷是探索“严肃内容+轻松表达”的化学反应。“脱口秀受年轻人欢迎,职业人群自带故事性,两者结合既能传递专业知识,又能打破传统宣传的距离感。”吴杨说。
这种跨界并非偶然。在吴杨看来,“上舞台演自己”“人人都能讲5分钟脱口秀”的脱口秀核心精神与职业群体的真实经历十分契合。“警察讲接警时的趣事、医生聊急诊室的日常,这些都是来自工作的鲜活素材。比如云南的吃菌中毒事件,医生在台上分享患者‘小人国趣事’的场景,既能科普误食毒菌的危害,又能让观众在笑声中记住关键信息。”这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创作逻辑,让职业故事成为丰富的脱口秀素材库。
“娱乐+知识”的模式在云南展现出很高的接受度。吴杨观察到,这类跨界脱口秀十分受欢迎,200人场次的演出在“不止喜剧”公众号开放报名后,入场券很快就被抢空,甚至还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演出过程中,笑声与掌声此起彼伏,观众不仅全程投入,还在小红书、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分享演出片段,形成“二次传播”。“欢乐的现场改变了我对警察叔叔严肃刻板的印象。”“他们一个个妙语连珠,把日常工作里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儿转变成有趣的段子,原来警察的生活这么有料!”社交平台上的连连好评,印证了脱口秀的独特优势——用轻松形式降低知识接受门槛,让严肃内容不再“高冷”。
谈及与专业喜剧演员的区别,吴杨认为,非专业背景正是吸引力所在。“职业人群讲自己的故事,比演员演绎别人的故事更有说服力。”在内容创作上,团队始终坚守专业性大于娱乐性的原则。“与普通的脱口秀演出不同,警察专场和医生专场往往有更强的科普属性,准确性放在首位,然后才是趣味性,过程中还要避免敏感和争议话题,这对编剧和演员要求都很高。”吴杨说。
目前,昆明的脱口秀演出集中在云南艺术剧院、南强街、同德广场、恒隆广场、云纺等核心商圈,演出前后的衍生消费正悄然激活周边经济圈。尽管这类科普演出多为免费,但年轻人看完演出后愿意留在周边商圈消费,这对昆明打造夜经济消费新场景是有益补充。
谈及此类跨界脱口秀的长期吸引力,吴杨将其归结为两点——免费开放的亲和力,以及严肃职业背后的鲜活人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公众对“有温度的专业人士”充满好奇,而脱口秀恰好提供了窥探职业日常的窗口。“医生不再是白大褂里的符号,警察也不是严肃的执法者,他们在台上吐槽工作烦恼、分享暖心故事,让观众看到‘他们和我们一样,只是职业有别而已’。”
记者 张敏
稻田玩场新
洱源凤羽镇的“凤羽白米”核心产区。供图
农忙时节,洱源秀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陈代章的身影穿梭在泥泞的田埂间——他正紧急处理暴雨给耕作带来的影响。
在洱源县凤羽镇,陈代章打造的“我在凤羽一亩田”线上稻田认养项目,采用“认养农田+乡村度假+文化体验”的模式,通过农业、农村、多元主体与文旅的融合,让新业态和新消费扎根乡村。
当陈代章将目光投向稻田时,他花了两年时间对10余种稻米进行筛选、试种,最终选中“声农4号”。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稻种,共同成就了一碗好饭。然而,陈代章想做的不只是卖米。
2024年,陈代章与团队推出“我在凤羽一亩田”线上稻田认养项目,第一年认养面积就达到260余亩。他介绍,认养者每年保底可获得400斤大米及包装、邮寄、贺卡定制等服务,此外还为消费者提供当地乡村艺术酒店的两晚食宿,方便消费者来到线下参与农事体验。
“我们要让城里人体验乡村,但享受城市级的服务。”陈代章组建专业团队培训工作人员,从客房管理到西餐烹饪,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消费者在稻田进行农事体验后,回到酒店就能品尝本地食材烹制的菜肴。农事体验与星级享受的无缝切换,吸引了许多消费者,去年逾600人在凤羽镇插秧割稻、摸鱼找菌,重拾乡野乐趣。
一位上海客人在面对“尝尝我们凤羽白米”的推荐时婉拒说:“晚餐我不吃碳水。”然而当电饭煲开启的瞬间,清甜的米香弥漫开来,他忍不住尝了一口,随后连吃三碗。这是陈代章印象中最生动的消费者反馈:“我们的米会‘说话’。”
去年,超过30万斤大米从凤羽镇寄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农场每月的邮费支出就达数万元。陈代章预计“我在凤羽一亩田”今年的认养面积可以超过500亩,带动企业年产值超过千万元。
陈代章介绍,今年公司带动当地稻米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涉及7个合作社及600亩农户自种田,与农户通过订单农业、包收购的形式合作,“我们争取每亩稻田为农户增收1500元以上。”
凤羽的深层竞争力,还在于“先把地种好,再用文化讲故事”。陈代章和合伙人——《新周刊》创始人封新城精心打造了“凤羽大地艺术谷”。一条“软乡村、酷农业、融艺术、慢生活”的新路在凤羽逐渐清晰。
“空中稻田剧场”不仅为商业品牌提供展会场地,更成为当地人每年举办“开秧门”“丰收节”的场所;可否咖啡馆、曾曾的书屋、白米仓青年文创中心成为年轻人的聚集地……这些看似与稻米无关的活动,实则拓展了线上认养人的乡村体验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了深度体验在地文化的场域。
农场与研学团队合作,每年接待上千名学生;凤羽的民宿产业逐渐形成规模;白族甲马版画等文创借势打开销路……当农田变身为集生产、展览、文化体验于一身的“立体舞台”,凤羽的农文旅融合才真正形成了紧密连接、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稻浪翻滚的凤羽坝子,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变革,正从田间耕作延伸至文化挖掘与消费场景构建。或许这场变革的密码,就藏在让人连吃三碗的米饭里——最朴素的滋味,自有万钧之力。
记者 常远
云纺不打烊
云纺街区熙熙攘攘。供图
“今年端午节,昆明云纺文创园活动丰富多彩。云纺博物馆有神画昇物艺术联展,云纺国际商厦有舞蹈比赛,云纺剧场、24小时城市书房也有特色活动……无论什么年龄段、什么时间段来云纺都有玩场。”介绍起近期活动,云纺文创园项目总监赵若希如数家珍。这座老纺织厂正以多元业态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目前,云纺文创园商户超过3050家,从业人员超2万人,年客流量2000万人次,年交易额预计超过40亿元。
“我们以潮流趋势、文化底蕴、社交场景与艺术创意为核心驱动力,对老厂区进行创新性改造,精心打造了云纺博物馆、云纺剧场、云纺心舞台和云纺24小时城市书房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文化新空间。”赵若希说,正是这些新空间,让传统工业遗址拥有了互动体验、展览展示、文化交流、全民阅读等多种功能,实现了消费场景的升级。
在消费模式创新上,云纺文化创意园探索出多元路径。云纺博物馆尝试商业收费展览,以平均29元的票价搭配艺术品销售、展览周边售卖,逐步培养起市民的艺术消费习惯;云纺博物馆报告厅开展小型音乐会、手工体验活动;云纺剧场主打儿童剧、原创话剧。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引入专业的文创设计团队和工作室入驻,通过一系列举措不断拓宽文化消费边界。云纺文创园的心舞台、剧场、博物馆等场所安排固定的文艺演出,包括“云纺有戏”“爱乐云纺”“潮玩云纺·随舞Pop”“云纺彩云打歌季”等活动,打造具有云纺特色的文化演出品牌项目。
“云纺博物馆里的老式纺织工具、老照片等,一下子把我拉回过去。博物馆还不定期举办展览、讲座,很有意思,真是常逛常新。”家住云纺附近的昆明市民张奶奶几乎每天都来云纺散步,偶然间发现云纺博物馆后,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云纺也是年轻父母周末常来的遛娃地。10岁孩子的妈妈李女士说:“几乎每周都带小孩过来玩,这里有儿童剧演出、城市书房、展览等内容,还有市集可逛,美食也多,一家人可以玩一天。”
云南财经大学学生周俊杰则更偏爱云纺的夜晚,市集的烟火气、歌舞表演的活力、运动项目的激情,都让他流连忘返。他说:“晚上来云纺,可以逛市集、听音乐会、听讲座等,体验感超足,每次都有新惊喜。”
此外,园区根据云纺集团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与特色亮点,设计“云纺历史文化探秘之旅”等多条主题文化旅游线路。“这些文旅线路将园区内的历史建筑、文创店铺、艺术展览场馆、演出场所、餐饮住宿等各类文旅要素有机串联起来,为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赵若希说。
面对消费市场不断升级,消费新场景不断涌现,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等新变化,云纺文创园也有新的规划。“园区计划打造3000平方米的云纺工场艺术中心,包括文化展示、主题书吧、工业实践、工业艺术、文创教育等功能。我们将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一个具有开放性、代表性、复合性,具有城市影响力、工业文明特征的新型公共文化艺术空间。”赵若希说。
记者 姚程程 王靖中
赛事激情酣
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体育场外的主题餐车为球迷提供特色饮品。 供图
6月26日,2025赛季中超联赛半程收官。当晚,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体育场再度迎来火热主场,云南玉昆足球俱乐部主场逆转取胜河南俱乐部酒祖杜康。尽管比赛在大雨中进行,但整座球场依然沸腾,2万余名球迷组成看台上跃动的“橙海”。
近年来,玉溪市借助体育赛事的联动效应,打造文旅体融合新样本,丰富美食体验、文旅融合、夜间经济、票根衍生等新兴消费场景,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激发城市消费活力。
赛前几个小时,玉溪高原体育运动中心体育场外已是人声鼎沸,云南玉昆的球迷欢唱正酣,点燃激情的序曲。“现场氛围太好了。这是家乡球队,我们作为球迷,会陪着球队一同战斗。”球迷张明说,自己在比赛日从昆明来到玉溪,习惯提前到场,球场周边也有很多当地特色小吃,价格亲民、味道很棒。
玉溪市围绕赛事周边打造了特色商业街区,分别将玉溪特色美食、农特产品、非遗手作、互动活动等内容充分融入街区当中。特别是常态化开展“一赛一县一主题”演艺及文旅宣传推介,每场主场赛事,均以一个县区为主将民族特色表演插入赛前、赛中及赛后的活动中。峨山彝族花鼓舞表演,江川非遗铜器展示、撒弦乐展演,元江民族文化与热带水果文化融合展示,以及花灯歌舞、澄江关索戏、玉溪竹乐团表演等内容,也为广大球迷与游客提供了互动交流及体验玉溪文化的平台。
“如今,我们的比赛日不仅只是看球这一个体验,球迷可以提前到场参与活动,去不同街区感受不一样的玉溪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又可以充分发挥‘票根经济’的带动效应。”云南玉昆足球俱乐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还通过设置游戏、开设第二主场等形式广泛邀请球迷朋友参与,共同体验足球赛事带来的热血激情。
比赛结束后,玉溪的餐馆、夜市热闹非凡,还有部分餐馆需要提前订座。红塔区的青花街是云南省首个以青花瓷文化为主题的“一站式”微度假生活体验创意街区。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个玉溪最具特色的夜市之一,几乎聚集了所有玉溪特色小吃,在比赛日也成为不少球迷的首选。“我们推出了许多套餐和优惠政策,比如球迷凭借观赛球票,就可以在青花街的任意一家商铺享受7折优惠,还能免费停车。穿着球衣来的球迷,我们会赠送小礼品。”青花街街区负责人何小强介绍,青花街还为球迷准备了特色陶瓷杯作为纪念品,文创、零售、互动体验等展位,让游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带走一份独特的玉溪青花瓷文化记忆。
青花街还结合夜间经济的优势,打造除了赛事场景外的多元主题消费活动,如传统文化集市、花灯表演、美食免赠等,延长球迷的停留时间。何小强说,青花街在比赛日会延长营业时间到凌晨2时,客流量也会大幅增长,日均可达2万人次。
平日,青花街也推出一些长期或定期的活动及特色项目,来延续消费热度。“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剧场,能为高校的话剧社、汉服社等艺术社团表演提供场地。学生还有短剧拍摄的需求,也会把部分场景选在青花街。”何小强介绍,不久前,青花街创业街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成立,带来了更多年轻活力与创新氛围,进一步丰富了街区的文化内涵和商业形态。
赛事经济的背后,更多的是文化支撑。通过文化引领,改变和创造生活方式。“我们相信,体育消费、赛事经济具有非常大的深挖空间。”云南玉昆足球俱乐部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 黄议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