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泼一江幸福水 共绘澜湄情谊卷

来源: 云南日报 | 2025-04-21 11:12:35

  4月13日至15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迎来傣历1387年新年节,“2025同泼一江幸福水——听见湄公河”活动在景洪市启幕,来自中国、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五国的青年齐聚澜沧江畔,以水为媒,以节为桥,共同体验傣族传统节日的魅力。泼水狂欢的喜悦让彼此更加亲近,龙舟竞渡的鼓点叩响友谊的节奏,电子舞曲的韵律编织跨国音符,写满愿望的孔明灯点亮同一片夜空。从这场水的狂欢里,澜湄各国青年对“亲如一家”的感知更加真切。

  文化共鸣 心手相连

  澜沧江—湄公河蜿蜒流淌,串联起流域六国的文明脉络。当装满心愿的水灯顺澜沧江而下,当各国青年的歌声回荡在西双版纳的夜空,语言的隔阂在欢笑中消融,共同的情感在互动中升温。傣族歌手孙彪以“主人”的身份,带着各国青年放水灯和孔明灯、跳傣舞、观游演、逛傣寨,更以音乐为媒架起沟通的桥梁。“音乐和笑容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我们放飞的每一盏灯都载满了美好愿望,泼出的每一捧水都带着真挚祝福。”孙彪说,这些具象的仪式,让文化差异在欢笑声中消融。

  孙彪还提到,傣族孔雀舞、象脚鼓舞、哈尼族铓鼓舞等民族特色文化,都是西双版纳送给澜湄伙伴的礼物。文化的流动从来不是单向的,现在傣族年轻人喜爱的“蹦傣迪”,背景音乐源于柬埔寨电子舞曲,“这种文化基因的共通性,让青年们在互动中倍感亲切。”孙彪说。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老挝留学生刘丹柔第一次体验中国泼水节,最期待的环节是“与各国小伙伴打水仗”。说到老挝的泼水节,她笑言:“我们那里也是满街歌舞,但这里的龙舟赛和民族游演更有仪式感。”

  昆明医科大学的柬埔寨留学生彭小萍对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和随处可见的东南亚元素印象深刻:“西双版纳的大象元素、建筑风格、酸辣傣味,让我仿佛回到了家乡。”云南大学越南留学生何氏兰芳则更喜欢中国的普洱茶文化:“这是我第三次到西双版纳,我去过茶山、茶园,体验过采茶、制茶;越南茶树种植同样历史悠久,与中国的茶艺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泰国歌手马惠桢此前对中国泼水节的印象是“温和优雅”,但亲身参与后彻底改变了看法:“在泼水广场上,大家互相泼洒祝福、‘蹦傣迪’、感受云南打跳,这里的热情程度一点不输泰国的宋干节。”她表示,泰中两国的泼水节虽有形式差异,却同样承载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对生活的热爱。更让她感到亲切的是,在曼景保村赶摆时,泰语与傣语的相似性让她与当地商户无障碍交流,“这种语言相通的感觉,就像走在泰国的街巷里。”

  孙彪与马惠桢不约而同提到了音乐的力量。孙彪表示,他曾在泰国留学,在语言沟通方面没有障碍,与马惠桢在音乐方面有很多探讨和展望。“此次和来自泰国的歌手同台演出后,我们有了新约定,未来共同创作一首中泰文化混搭的歌曲,甚至可以在中国和泰国拍摄融合两国文化符号的MV。”马惠桢也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它能够让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成为朋友。这次很荣幸能把我翻唱的中泰双语版《一起飞翔》带到西双版纳演出,感觉就像是把两种文化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今年恰逢中泰建交50周年,她想以音乐续写两国友谊,用歌声唱出两国美好未来。

  政策助力 “串门”便利

青年们学习象脚鼓。 记者 李文君 摄

  如果说文化共鸣是澜湄国家情感联结的基石,那么近年来中国与澜湄国家间的互惠政策,则为人员往来与经济合作按下了“加速键”。青年们亲身体验政策红利的同时,也对未来的开放与协作充满期待。

  从“跨国远行”到“轻松串门”,青年畅想着更自由地流动。彭小萍对此深有体会:“现在邀请柬埔寨朋友来中国更方便了,这次泼水节让我体验到不一样的节日氛围,我会把云南推荐给身边更多亲朋好友。”她提到,家乡有很多中国商人,柬中经贸往来频繁,而文化交流则是经贸合作的润滑剂,“我相信当他们吃过中国菜,体验过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就会更加了解中国,信任和交流也会更多。”何氏兰芳也观察到,随着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签证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越南人选择到云南旅游,尤其是冬季来看雪,“以前去北方看雪太远,现在云南就能满足,免签政策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可能。”马惠桢作为一名“中国通”,足迹遍布北上广、黑龙江等地,她表示:“政策开放让跨国旅行变得像走亲戚一样简单。”

  数字生态与交通网络的发展让“澜湄生活圈”加速成形。便捷的现代生活服务,不仅消弭了跨国生活的障碍,更成为青年规划未来的底气。刘丹柔对中老铁路等跨境交通网络的完善频频点赞:“从昆明坐动车到西双版纳只要3小时,而从西双版纳能通过中老铁路直达老挝,为老挝民众跨国求学、就业提供了更多便利。”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何氏兰芳计划毕业后留在中国,成为越中友好关系的传播者:“越南和中国关系友好,就业机会多,我想让更多越南人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彭小萍则感叹:“中国的移动支付和快递太方便了,每天骑着共享单车出入校园,便捷又自由。”彭小萍还特别提到这次泼水节前夕网购的防水包仅用2至3天便拿到手了,在惊叹于网购便捷的同时,她也期待未来能构建起澜湄国家跨境物流网络,让柬埔寨的特色商品也能通过直播电商快速送到中国消费者手中。

  短短几天的相处,各国青年就建立起浓浓友谊,也在交流中畅想着未来。今年泼水节的热闹渐渐平息,澜湄青年们的交流故事才刚开始——他们带着对彼此文化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成为了澜湄情谊生动的代言人。

  记者 张敏


 

澜湄青年体验日记

  4月13日至15日,来自中国、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5国的青年齐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共同开启“2025同泼一江幸福水——听见湄公河”活动。

  “宋干,宋干……”悠扬婉转的歌声来自泰国歌手马惠桢。她在庆祝活动上献唱的泰国泼水节歌曲掀起了高潮。马惠桢分享她第一次来西双版纳体验泼水节的激动心情:“在我们国家,泼水节叫宋干节,也有歌曲《宋干之歌》,刚才我唱的正是这首歌的中文部分。我虽到过中国的许多地方,但西双版纳让我渴望已久,来这里过泼水节,更让我充满期待。”

  来自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老挝留学生刘丹柔,与大家在江边共放水灯并携手放飞孔明灯,她眼中满是亲切与感动:“这场景让我想到了在老挝过泼水节的时光,就像回到了家乡一样,熟悉又温暖。”

  14日一早,各国青年便来到举行民族民间文化大游演活动的道路旁,安静地等待着游演开始。随着游演方队越走越近,大家的心情激动起来。

  此次大游演由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等13个西双版纳世居民族与不同行业领域的代表组成8个方阵,共53支表演队3500名演员。他们用优美的歌声、绚烂的舞蹈、精美的服饰、独特的民俗,沿街向市民和游客展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看到如此盛大的游演活动,越南留学生何氏兰芳感叹道:“这是我见过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一次游演,真让我大开眼界。”青年们不断向带队的工作人员询问表演的内容、有什么含义等等,大家一边欣赏一边鼓掌,跟着队伍前行一段距离,几乎成了方阵里的成员。

  随着一阵激昂的鼓点响起,“傣族象脚鼓舞”西双版纳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岩坎逢,拍打鼓面、顺势腾空,矫健的身姿、昂扬的气势引得青年们啧啧称赞。“哇,老师好帅!”来到景洪市勐波澜庄园“求学”,青年们眼中满是崇拜。

  “在泰国也有这样的鼓,但看老师刚才的样子,演奏方法似乎大有不同呢。”马惠桢若有所思地说。当得知要在几小时内学会一段象脚鼓乐曲时,柬埔寨留学生彭小萍皱起了眉头,直呼:“这也太难了!不过,我注意到西双版纳有很多这样的鼓,就连有的人家大门口都放了这样的鼓,我觉得可以试一试,体验一下这里的特色文化。”

  青年们很认真地学习,在岩坎逢老师的指导下,大家没过多久就已经能整齐地敲打出明快的节奏,有了满满的成就感。

  15日,终于等到了泼水狂欢活动。大家“全副武装”,迫不及待跃跃欲试。

  取水仪式结束后,泼水狂欢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开启。各族群众与八方游客手持各式各样的“泼水神器”,将象征吉祥如意的清水尽情挥洒。欢笑声、祝福声此起彼伏,整座城市沉浸在水的祝福中。

  这是何氏兰芳第一次在西双版纳过泼水节,她说:“我很喜欢这里的环境,满眼皆是绿色,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泼水节更是激情与欢乐的海洋。”

  “街边随处可见的大象形象、香蕉树等,让我有一种在家乡的感觉。”来自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的彭小萍分享着她的感受。她看到这里和家乡有许多相似之处,更深刻体会到一江连六国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她说,希望以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珍贵的六国情谊“好上加好”贡献一份力量。

  傣族歌手孙彪感慨道:“此次能与澜湄国家的伙伴们相聚在西双版纳,实乃一段难得的缘分,恰似一江连六国的浓浓情谊在现实里投下一段生动写照。”

  记者 郭小榕


 

 

用节庆点燃边城春日热情

  4月11日至13日,芒市化身为水的海洋、歌的舞台,身着节日盛装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等各族群众与五湖四海的宾朋共同掀起一场盛大的民族文化盛宴。采花祈福、团结餐长街宴、民族文化巡游、泼水狂欢,以及首次亮相的泼水主题半程马拉松,让这座边境小城在春日的骄阳下沸腾。

  11日清晨,薄雾尚未散去,芒市菲洪山采花场的山道上已缀满星星点点的筒裙与花伞。数百名傣家少女背着竹篓,踩着露水向山间进发,悠扬的傣调山歌惊醒了沉睡的凤凰花。大家将粉白相间的“赏建花”轻轻别在龙亭檐角,插花时每个人都会默默许愿,祈求幸福安康、五谷丰登。当日下午,目瑙纵歌路变身宴席长廊。近2000人的长街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共享美食,同庆佳节。傣族撒撇酸辣开胃、景颇鬼鸡鲜香筋道、阿昌过手米线软糯香滑、德昂酸茶醇厚生津……民族特色菜肴在芭蕉叶铺就的“餐桌”上奏响味觉交响。长街中央,各族老人围坐一起,用少数民族语言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混着美食的香气在空中飘荡,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4月12日,民族文化巡游拉开2025年中国・德宏芒市泼水狂欢节活动的序幕。19个方队依次登场,795名参演人员身着盛装,在鼓乐声中载歌载舞,展示了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傣拳、孔雀舞、傣剧、景颇刀舞、德昂水鼓舞、傈僳三弦舞、阿昌族“蹬窝罗”……演员们用优美的舞姿,将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与喝彩。民族文化巡游结束,上万人迎水而上,人潮纷纷拿起水枪、水盆、水桶向身边的人泼水祝福,泼水狂欢正式开启。芒市广场瞬间变成水的世界、欢乐的海洋,万人水战泼洒水的祝福与洗礼,把节日氛围推向高潮。

  4月13日上午,芒市首届泼水狂欢半程马拉松拉开帷幕。作为芒市首次以“马拉松+泼水节”双IP融合打造的城市品牌活动,此次赛事吸引了全国各地1万余名跑者报名参赛。赛事设置了亲子跑、欢乐跑与半程马拉松3个项目,赛道沿线除了提供必要补给外,群众还用水枪、水盆为选手加油助威,打造独一无二的“湿身跑马”体验。选手们在奔跑中感受着清凉与欢乐,也深切体会到芒市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热情好客。

  今年的泼水节,德宏迎来旅游热潮,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总人次同比增长16.41%。

  记者 字剑飞


 

让镜头架起中泰文化交流桥梁

青年们在孔明灯下许愿祝福。 记者 李文君 摄

  “此刻,我正置身于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泼水广场的欢乐海洋中。可以看到,我身后的每一个人都完全沉浸在节日的狂欢里。”身着粉色傣族服饰的泰国大众传播机构(MCOT)泰国通讯社记者瓦查理·巴拉颂韦瓦手持话筒在现场报道。

  “泼水节,泰国称宋干节,是湄公河流域国家共同的新年庆典。虽然各地都以泼水祈福,但庆祝方式各具特色,我想把西双版纳泼水节的独特魅力与欢乐氛围介绍给更多的泰国观众。”瓦查理说,很高兴能受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邀请,参与报道西双版纳州傣历1387年新年节(2025年泼水节)这一重要文化盛事。

  瓦查理说,10年前,她曾到北京、上海等多个中国城市进行采访报道,但却是第一次踏足云南。这里的宜人气候、特色美食、整洁环境和现代化城市建设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让她惊喜的是西双版纳的美食,既熟悉又新奇。比如香甜软糯的泼水粑粑,作为泼水节必不可少的风味小吃,做法与泰国点心异曲同工。而百香果煮鱼则让她想起泰国的冬阴功煮鱼,虽然风味略有不同,却同样回味无穷。

  “作为记者,我要把真实多元的中国文化呈现给泰国观众。”瓦查理说,很多泰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还停留在北京、上海这些国际大都市,但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只有亲身踏上这片土地,才能感受到每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谈及此次云南之行,瓦查理特别提到了入境时的便捷通关体验。“泰中互免签证政策的实施,让两国游客真正实现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仅极大便利了人员往来,更有力促进了两国在人文、经贸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泰中民心相通、情谊更深。”瓦查理说,她希望更多泰国同胞能把握免签机遇,亲自来发现和感受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

  5天里,瓦查理和同事每天都第一时间发回相关报道。瓦查理说,长期以来,泰国大众传播机构与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她期待能进一步深化合作,开展更多类似的专题报道,共同搭建两国文化交流的媒体桥梁。

  记者 胡丽仙

同泼一江幸福水 共绘澜湄情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