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边境线 满溢邻里情
云南省地理位置独特,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边境线长达4060千米。毗邻南亚东南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在云南边境,中越、中老、中缅三对邻邦的情谊,在日常交流、贸易往来、文化互动中不断加深,一条边境线讲述浓浓的邻里温情。
中越:“同心共筑友谊桥,携手向未来。”
6月30日,《人民日报》国际版整版报道与越南老街省仅一河之隔的云南河口瑶族自治县,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成为新时代沿边开放的重要门户和窗口。在这里,中越人民常来常往、交流深实、关系紧密,携手诠释“共饮一江水”的深厚情谊。
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具备招收越南籍汉语留学生资质的公立中职学校,河口职高目前有260名学生,其中越南学生达201人。2016年,该校创新打造“双语双专业”教育模式,面向中国学生开设旅游外语(越南语)专业,面向越南学生设立导游服务专业,为中越两国高校培养了一批优秀学子。
河口县人民医院作为中越边境云南段规模最大、科室设置最齐全的“国门医院”,2024年接诊外籍患者7901人次,其中越南患者占比95.3%。“我的白大褂,左肩是越南的养育之情,右肩是中国的培养之情,我想用所学,帮助两国患者。” 医院神经内科越南籍医生陈氏莺说。
行走在河口县的街巷,经常能看到越南游客。他们或手捧中国风的新茶饮拍照,或在超市选购商品,或去电影院看中国大片。
“同心共筑友谊桥,携手向未来。”两国边民交往频繁,越走越亲。在河口县,双语课堂的书声、跨境医疗的温情、跨国晚会的舞蹈,成为中越“同志加兄弟”情谊的生动注脚。
中老:见朋友尝美食……赶摆让两国边民其乐融融
天刚蒙蒙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曼烈村民岩书已经披上外套出了门。寨子里的公鸡刚打鸣,赶摆场的喧嚣却已隐约可闻。每半个月,中老边民会相聚曼烈村大赶摆,走亲戚、见朋友,品尝美食、买卖货物,热闹温馨、其乐融融。
曼烈村距离中老边境勐满口岸约5公里,对面就是老挝南塔省的勐新县。赶摆这天一大早,老挝商贩们已经在忙着摆摊开张了。热闹的赶摆场上,傣味包烧、老挝咖啡等中老风味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老挝竹编、手工香皂等商品琳琅满目。岩书穿梭在不同摊位,不时和摊主打招呼,一直忙活到晌午才坐下来和朋友们一起吃饭。酒碗相碰,他们的话题从甘蔗价格聊到今年的雨季长短。
“中国的路越修越宽喽!”老挝朋友嚼着酸腌鱼感叹。岩书趁机发出邀请:“下次赶摆,你们把老婆娃娃都带来,热闹!”
中国和老挝边民互市历史久远。1993年中老两国政府正式开通磨憨—磨丁国家级通商口岸,边民互市政策进一步放宽。和马帮贸易一样,边民互市是中老跨境民族间重要的经济交往形式。在这里,人们做生意也交朋友,用货物交换着观念与情谊,用市集延续着千年的邻里温情。
中缅:互市让两国边民亲如一家
“胞波”这个源自缅甸古语、意为“亲戚”“同胞”,已在两国人民口中念诵百年。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边城瑞丽市,与缅甸山水相依。占喊今年25岁,老家就在缅甸的芒秀村,今年已是她来中国的第十二个年头。从小学起,占喊便在中国开启了求学生涯。成年后,占喊在这里结婚、工作,最终定居下来,她的父母也跟随她在瑞丽银井村安了家。
自2005年起,依托“一寨两国”跨国人文景观,银井村成为展示中缅民族文化、体验缅甸民俗风情的热门打卡地,吸引了五洲四海的游客。如今,占喊就在这里的集市上售卖中缅特色产品。中缅两国的茶叶、缅甸花梨木制作的茶盘……占喊的摊位前常常围着很多游客,她总是热情地给大家讲述缅甸的文化典故,还会熟练地展示中国茶艺,为游客们冲泡上一杯杯香茗。
不远处,“一秋荡两国”的秋千在微风中晃动,边境线上的水井亭刻着“胞波情无限,共饮一井水”的字样。互市贸易让两个寨子的人们亲密如同一家人。
而保山市腾冲市的猴桥口岸,这里作为中缅贸易重要通道,边民互市贸易蓬勃发展。以猴桥村下辖的黑泥塘村为例,互市收入占村民总收入比例较高。在猴桥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场,货车排成长龙运输进口货物。“2024年,我通过边民互市贸易收入超过了5000元。”黑泥塘村村民蔡文孝说。
素材来源:人民日报、勐腊发布、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编辑:郭小榕
一审:朱东然
二审:罗蓉婵
图片:云南日报、勐腊发布、腾冲市融媒体中心、掌上瑞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