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文化交流周 | 胞波相会在云南 心手相连启新篇

来源: 云南日报 | 2024-11-14 09:42:22

  中缅文化交流周“吉祥说”故事会与会嘉宾共同挑选由剪影剪纸师剪出具有“家”元素的剪纸,放置裱画框中合影留念。

  11月12日,中缅文化交流周启动仪式现场,饱含创意与美好寓意的签约环节赢得热烈掌声。各位签约嘉宾在大屏幕上按动拼图碎片,组成一幅完整拼图,画面上,云南省与缅甸的标志性景物以一江相连。正如《赠缅甸友人》中形容中缅友谊所说的:“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

  彼此情无限

  缅甸联邦共和国宣传部部长吴貌貌翁表示,缅中两国的关系可以说和“缘”字密不可分。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胞波情谊跨越千年,历久弥坚。

  中缅两国嘉宾的交流中,感情相连、心灵相通的点滴让人印象深刻。有嘉宾分享,金漆凤首箜篌等来自缅甸的国礼表达着缅甸胞波对中缅友好的祝福。有嘉宾提到,就在此次中缅文化交流周前一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刚在昆明举行,密切的对话正反映了双方合作的深入。参加这次交流周活动的缅甸代表还讲述了代表团一桩“甜蜜的烦恼”:因为想要带给中国朋友的礼物太多,他们出发托运时发现,大家的行李都超重了……

  当前,中缅两国共同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并在教育、卫生、旅游、文化、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历史与未来的交会中,绵延千年的友谊画卷也是生机蓬勃的合作图景。

  云天化瑞丰年肥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段绍统介绍,多年来,他们在缅甸开展水稻种植示范,宣传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当地农户的欢迎。同时,企业与缅甸耶津农业大学合作,为农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10多年前,缅甸姑娘江妮妮来到云南求学。“留学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每次遇到困难,中国老师和中国同学都给我极大帮助。让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如今,江妮妮已经成为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一名老师,承担着语言教学、翻译等工作。她说,在中国的城市、乡村,她感受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含义。希望能把在中国看到的、学到的介绍回缅甸,介绍给更多年轻人。

  彼此共甘美

  2025年将是中缅建交75周年。此次中缅文化交流周上的项目签约,包括联合举办网络新媒体研修班、共创农业新质生产力栏目合作、媒体新闻专刊专栏合作、翻译工作室项目合作、旅游交流推广合作等,从媒体信息的传播到产业发展,为中缅命运共同体增添新的注脚。

  缅甸国家电视台台长吴耶奈说,缅甸国家电视台与中国多家媒体机构在新闻节目、纪录片摄制方面展开了紧密合作。他认为,面对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缅中两国媒体既应在内容创作和传播上携手,也要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努力。

  缅甸农业与灌溉部农业研究司处长杜凯凯推说,在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缅中两国农业合作潜力巨大。缅甸农业与灌溉部,以及缅甸亚洲农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在经济作物种植、田间管理技术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这些合作项目的实施不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还显著提高了生产者的经济收益。通过本次活动上的项目签约,缅甸农业与灌溉部将和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缅甸国家电视台、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合作,开设“吉祥·希望的田野”农业技术专栏,拍摄制作农业技术推广短视频,推出农业技术宣传推广手册。这不仅将是农业技术、知识的分享,也是发展机遇的共享。

  缅中文化旅游促进会会长刘伟在缅甸生活了20多年,缅甸于他而言已经和家一样亲切。刘伟认为,缅甸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重要桥梁,希望中缅双方携手合作,加深中缅两国民众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好关系。

  缅甸貌貌翁沃噶达文学出版社负责人吴恒莱长期致力于缅中文化交流事业。他认为,作为文化传播者,增进缅中两国的了解是他的责任和使命。

  吴恒莱通过写作和翻译向缅甸民众介绍中国。他翻译出版的10余本书籍涵盖中国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他的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的出版社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将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缅文,同时将缅甸的优秀作品翻译成中文。

  3个月前,吴恒莱开始与云南方面合作,计划出版中缅旅游书籍,并想把云南著名作家的作品翻译成缅文。他补充说,除了纸质书籍,新媒体方面,他也计划在线上渠道上传中缅文化相关信息。他认为,云南和缅甸传统文化相通,通过深化文学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双方互信,从而巩固双方的友谊。

  两国艺术家用不同的语言同唱一首歌,孩子用斑斓的色彩描绘友情,嘉宾们共同展开象征吉祥与机遇的扇面……从交流互鉴的和美到互利共赢的合作,大家希望,守望相助的胞波情谊更醇更厚,在相知相亲中,共启友谊新篇章。

  记者 刘子语 张敏 冉秀兰 常远(云南日报)


 

遇见绿色 共筑最美的家

“我们的家·绿色生活”主题分享。

  11月12日,在中缅文化交流周“吉祥说”故事会上,来自中国和缅甸的嘉宾围绕“我们的家·绿色生活”这一主题分享故事。

  中国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党建部主任政工师刘瑷童用一组数据介绍,云南国际在克钦邦其培县建成了首个“无电村”光伏示范项目,终结了该县耶觉村的无电历史。缅甸电力与能源部处长吴梭丹在分享中介绍了缅甸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的资源及发展状况。“为了满足国内对化肥的需求,缅甸还派了学者来中国学习研究。”

  红树林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为保护红树林,缅甸当地许多民间组织开展了环保工作。昆明植根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海外顾问蔡涛说:“我们特别希望公益活动能变成当地人的事,所以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红树林种植。我们先是动员社区储存种子,然后对村民进行培训,提升对红树林的了解和保护的意识。还教授了红树林的种植技巧,再按照种植步骤,带领村民一步步开展种植工作。”

  “绿色”其实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缅甸电力与能源部副处长吴耶伦表示,为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缅甸应更广泛地使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实现绿色发展,不仅需要千家万户通力合作,还需要世界各国目标一致,携手共进。

  绿色发展的成果,最终将惠及人民。在与缅甸山水相连的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从2022年起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光伏项目增加了当地农户的收入。农户不仅获得了租金,还拓宽了增收渠道,因此大家都相信了“光的力量”。在镇康县乌木村,“药光互补”项目种植了1500亩金银花,村民黄志华和妻子应聘上了管理人员,两人每月工资加起来达13000元。

  在多年的工作中,缅甸国家电视台广播电视技术一级专家吴耶亚萨索,见证了解决能源问题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一些农村地区,新的电力线路已经铺设完毕,家电使用已经很普遍。这些积极变化为缅甸乡村带来了许多好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陈静静认为,媒体不仅是家乡巨变的见证者,也是家乡美好故事的传播者。“每年,我们都从新闻中得知海鸥南归的讯息。同时,媒体也引领着我们跟踪海鸥的到来,讲述人与鸥之间的温情故事,引导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我们更好地建设绿色家园,留住这些远方的精灵来客。”陈静静说,“人与自然的美,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未来,也期待两国的媒体能够搭建绿色之桥,让两国人民了解更多美景、更多人与自然的故事。”

  记者 王韵雅 王世学(云南日报)


 

遇见丰收 农业合作铺就希望的田野

“吉祥·希望的田野”农业项目推介。

  11月12日,在“吉祥说”故事会活动主题二“我们的家·希望田野”分享环节中,现场嘉宾从农业、农村、农民的角度,展示了农业发展给地方、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来自临沧市永德县的毕永梅,追随父辈脚步回乡创业,从普通的家庭主妇成长为公司总经理,带领村民就近就业、增收致富。“曾经,面对水土流失等困境,父亲不懈努力,找到并帮助乡亲们参与既保护自然又能脱贫致富的坚果产业,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现在,为了把我们的好坚果销往全国各地,在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成立了津澳合作社和临沧永继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开始从事坚果初加工的生产。”毕永梅说,在经营中她发现,临沧坚果的品质很受浙江、天津等地消费者喜爱,但由于缺少品牌经营理念,很多经销商即使认可他们的产品,也很难找到渠道与他们合作,导致临沧坚果市场推广难度大。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她决定打造自己的坚果品牌。

  成立“滇寨贵农”品牌、研究产品包装、找广告公司策划设计、学习拍照片和做视频……功夫不负有心人,毕永梅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外地的订单络绎不绝,公司的效益越来越好,每年采收季,我都会提供就业岗位给附近村民。”毕永梅告诉记者,在永德、在临沧,有千千万万像她一样的坚果人,是大家共同的努力,让临沧坚果越来越为人熟知。

  “我在缅甸一个农民家庭长大,小时候,整个村子耕作、收割、运输方式传统且低效。”缅甸农业与灌溉部缅甸耶津农业大学讲师吴梭凯回忆家乡变化时说,随着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日益密切,田野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机械,农民开始用电话、互联网等信息工具获取农业技术,农业快速发展。对于缅甸农业的未来,吴梭凯很有信心。

  “今天上午,中缅双方签署了‘中缅共创农业新质生产力栏目’协议,相信将对希望了解中国农业技术的缅甸农民们有帮助。”缅甸宣传部缅甸国家电视台广播电视技术一级专家杜温德素推说。

  记者 朱海 杨春梅(云南日报)


 

遇见蒲甘 文化交流精彩纷呈

中缅特色商品与文创产品受欢迎。

  11月12日,中缅文化交流周“遇见蒲甘”(中国会场)主题日活动上,中缅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给参会的嘉宾们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体验。

  “缅甸漆器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有着别具特色的装饰风格和复杂工艺。”缅甸联邦共和国合作社和农村发展部的参展人员介绍,缅甸漆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至13世纪。“这次我们组织了45种缅甸漆器来参展,不仅有日常生活用品碗、盘、钵等,也有装饰用品项链、包包等。”参展人员介绍,要制作一个极品缅甸漆器,通常工序有数十道。近年来,缅甸漆器在制作中也吸收了一些日本、泰国的非遗文化制作技艺,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在阳光斜照下,一幅幅晶莹透亮的缅甸宝石画熠熠生辉,闪耀着动人的光彩。“缅甸矿产资源丰富,宝石画就是将各种颜色的宝石碎片镶嵌在画板上,形成精美的图案和画面。”醉美缅甸文化旅游机构参展人员刘云燕介绍,宝石画有强烈而独特的立体感和光泽感,在缅甸不仅是艺术品,还常被用作传递友谊的礼物,备受人们的喜爱。

  循着百合花香,一个姹紫嫣红的鲜花展台映入人们的眼帘。“这次我们展示的主要是花卉种苗、鲜切花、永生花等产品,通过展览让云南花卉的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并加大产业链的创新、研发,建立多渠道合作,吸引更多云南企业走出去共享成果。”缅甸亚洲花卉商城有限公司参展的员工介绍。

  古茶树落叶标本、茶尊抱枕、坚果果壳风铃、咖啡坚果伴侣-可以吃的咖啡杯……在临沧文创产品展区,近40种创意十足的展品不是泛着“茶”香,就是洋溢着“果”香。作为世界上澳洲坚果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临沧展示了多样化的坚果农产品及其文创产品。

  古灵精怪的动漫亚洲象、呆萌可爱的绿孔雀玩偶、傣韵十足的傣陶和傣医药塔香礼盒……西双版纳文创产品展区,琳琅满目又民族风情浓郁的文创产品,瞬间就把观众的思绪引入到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

  “傣陶和傣医药塔香礼盒的设计和出品,融合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和傣医药制香,以全新的方式传递非遗温度,与傣族人民古老的智慧对话,品味陶载药香,傣韵悠长。”云南和光尘樾公关策划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刘薇薇说道。

  记者 冉秀兰 舒文(云南日报)


 

遇见同行 传统艺术的跨国对话

缅甸艺术家表演提线木偶戏。

  舞台上,艺人们轻巧地拉动手中的细线,色彩斑斓的木偶仿佛获得了生命,灵动地舞动起来。木偶们时而轻盈地旋转,时而优雅地弹奏,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如,宛如真正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11月12日,在中缅文化交流周活动上,来自福建泉州与来自缅甸的木偶戏艺术家们展开了一场跨越国界的艺术交流,共同展示了木偶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缅甸木偶戏艺术家吴奥丹温分享道:“缅甸木偶戏是集绘画、雕刻、音乐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它不仅展现了缅甸人民卓越的艺术才能,还反映了缅甸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随着吴奥丹温的讲解,木偶艺术家杜彬纳迪貌在舞台上操纵着细线,木偶在其手中栩栩如生,翩翩起舞。“缅甸木偶的制作过程同样复杂而精细,从木头的选择、雕刻、打磨到上色、穿衣,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精心雕琢,彰显着缅甸艺术的独特魅力。”

  泉州提线木偶戏表演艺术家许卫东深爱着木偶戏这一艺术,在他看来,木偶不仅仅是雕刻而成的简单道具,它们是有生命的,能够讲述故事,传达情感。活动现场上,许卫东带来的《杰克和小提琴》表演,观赏性十足,小提琴家杰克在他的操控下轻快地拉奏着琴弦,仿佛每一个音符都跳跃在空气中,令观众叹为观止。

  此次泉州与缅甸的木偶戏艺术交流是一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两国艺术家们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探讨了木偶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之路。他们表示,尽管泉州提线木偶戏与缅甸木偶戏在表演形式和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承载着各自民族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他们共同期许着两国能举办更多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共同推动木偶戏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 张敏(云南日报)

  图片均为云南日报记者 王毅 高吴双 王韵雅 摄

中缅文化交流周 | 胞波相会在云南 心手相连启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