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万种的花腰傣

来源: 春城晚报 | 2024-10-16 16:41:37

长街宴 通讯员 杨会 摄

织布前要拉线 通讯员 易惠英 摄

包竜粑 通讯员 易惠英 摄

盛大的花街节巡游 通讯员 杨会 摄

在每年农历二月或三月中旬月圆前两天,新平县水塘社区花腰傣会举办一次“喊月亮”活动。 通讯员 张明坤 摄

  沿着哀牢山脉,红河在大地上画出一条红褐色的曲线,它与山缠绕在一起,像一条伏龙。红河进入玉溪市新平县境内所形成的大拐弯,人称“红河第一湾”。红河在这里冲击出一个河谷,在河谷里生活着一个风情万种的傣族支系——花腰傣。

  他们 系出贵族部落

  传说在很久以前,为避战乱,百越民族不得不沿红河谷由北向南迁徙寻求安居之地,直至进入缅甸、老挝和泰国。在迁徙的队伍中,有一支贵族部落因被华丽的衣裳羁绊而行进缓慢,落在了队伍的后面。这支掉队的贵族部落即今天的傣族支系花腰傣,他们自称“傣雅洛”,意为“迁徙中的落伍者”。

  由于地处偏僻的红河谷中,封闭的环境使得花腰傣至今保存着文身、染齿等与古滇国贵族一脉相承的习俗。花腰傣服饰用料多为绸缎、锦缎,典雅雍容、艳丽华贵,全身挂满闪亮的缨穗、银泡、银铃,腰部束有一条绚丽斑斓、绣有精美图案的彩带,这也是花腰傣名字的由来。

  在傣语里,小女孩被称为“小卜少”,小男孩被称呼“小卜冒”。花腰傣“小卜少”自七八岁起,就会跟随家中女性长辈学习刺绣、织布、做衣服等技艺,技艺纯熟之后,就要在母亲或奶奶的指导、协助下,准备自己出嫁的行头,待到出嫁的那一天,穿上自己亲手做的盛装。

  一个熟练的成年女子纯手工制作一套花腰傣服饰,从准备材料、织布、染色、晾晒、刺绣、缝制、点缀到最终成型,需要2到3年的时间。

  2021年,经国务院批准,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哀牢山脚下神秘族群的独特装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他们 食物万物可“腌”

  花腰傣居于海拔不高、气候炎热、潮湿肥沃的河谷地带,依山建城、傍水盖房。傣家人注重就地取材、自然新鲜,食材的选择范围极广,有“一动就是肉,一绿就是菜”的说法。

  喜食生鲜、酸辣口味的傣家人,家家户户的屋子里都摆着几坛生腌食品,牛羊鸡鸭、飞鸟虫鱼、果实根茎,无一不可“腌”。花腰傣居民家中,随时可以摆出一桌“不冒烟的宴席”。

  他们 是傣族历史活化石

  每年的二三月份,是当地花腰傣的花街节(又称赶花街)。每到花街节,花腰傣的青年男女会来到溪水边、密林中,举行赛装、赛美、对歌,彼此产生好感之后互诉衷肠,并分享装有糯米饭、干黄鳝、腌鸭蛋的秧箩饭,古雅热烈、情意绵绵。如此自由浪漫的节日,被中外媒体称为“东方的情人节”。

  到了七月份,花腰傣村寨会集中祭祀神树,品尝竜粑、牛肉汤锅等花腰傣传统美食;十月份会举办花腰傣的服饰节和音乐节,花腰傣的3个支系会进行赛装选美,并整理、学习、传唱花腰傣传统小调及演绎本土原创花腰傣歌曲。花腰傣有语言,没有文字,他们最有名的叙事长诗《朗娥与桑洛》,据说可以唱四天四夜。

  花腰傣的文化是原生性的,至今保留着最原始的自然崇拜。花腰傣相信万物有灵,这是人类对自然最原始的理解,是人类先民的普遍信仰。他们保留了最原始的傣族文化特质,是研究傣族历史的活化石。

  记者 李春丽 何晓宇(春城晚报)                                 

风情万种的花腰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