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守艺人”左玉伟编织出美好生活
左玉伟在制作竹编产品
“2023年6月2日,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师生来研学并把竹编作品带回学校展览;2023年8月10日,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来开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暑期田野调查……”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全国各地、国外大学师生前来研学的信息及签名,记录着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订单。
这是大理州巍山县左氏竹编工艺合作社的记事册。
精致的竹编手工艺品
自制工艺品 远销国内外
该合作社位于永建镇西山村委会罗卜地村,自2022年10月成立以来,大力开展传统竹工艺产品的传承与创新,共带动全村50多户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吸引20多名外地学徒。合作社社员个人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学徒年纯收入8万元以上。
社长左玉伟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第一年,收入比我们村外出务工的还高。我们就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创新产品,目前新产品销售到各个省份,甚至远销海外。”
在左氏竹编工艺展室,摆设的竹编产品令人眼前一亮。丝细如发的迷你小背篓,松壳制成的收纳盒、插花,形状、颜色各异的蒲扇,光滑精致的提篮、水果篮,图案精美、色调和谐的茶桌,惟妙惟肖的鸟窝,还有戒指、耳坠、发夹、门帘……300多种传统竹编产品、竹编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
传统手工艺 焕发新光彩
西山村气候适宜,土壤、水利条件好,适宜竹子生长,全村竹林达200多亩。从小耳濡目染和与生俱来的竹编天赋,使左玉伟10岁开始便能独立完成篮子、簸箕等竹编生活用品。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部分竹编生产生活用品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比如,稻谷脱粒用的海簸被机器替代,背篓、撮箕被塑料制品代替。竹篮、篾桌等仍然常见,但依赖传统方式,缺乏市场竞争力,“卖不上价”。
近年来,到巍山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充满本土特色的竹编工艺品受到了不少游客的青睐。
在2010年开的一次西山村组织的产业发展培训会上,左玉伟得到启发——想要提升竹编产品竞争力,必须形成合力。
2022年,他带头注册成立巍山县左氏竹编工艺合作社,形成集原材料预处理、加工、精品制作、展示销售于一体的运营模式,抱团发展补齐当地竹编产业发展短板。合作社向昆明、大理等地30多家花艺店长期供应竹片、竹条、竹筒原材料。
今年上半年,合作社共收到长街宴大篾桌订单1000多张;其他产品大部分销往省内玉溪、红河及陕西、江苏、河南、福建、广东、安徽等地。
记者 马雯 通讯员 张玉君 杨艳(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