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亚洲象,我们共同行动!
野生亚洲象为何是“伞户种”?它们跨国迁徙去了哪些国家?野生和圈养的亚洲象有什么区别......5月18日,共话“一带一路”之亚洲象保护科普专项活动在昆明举行,在科普专题讲座上,观众们迫不及待地向主讲嘉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王继山提出一个个问题。
共话“一带一路”之亚洲象保护科普专项活动是2024年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宣传周重点活动之一,包括专题讲座、主题摄影展、非遗体验活动、交流对话活动等,吸引了我省智库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高校教师、媒体记者以及缅甸、越南、泰国在昆留学生和工作人员的参与。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没有一个物种是孤岛。近年来,虽然中国在亚洲象保护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但从全球来看,亚洲象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王继山表示,期待有机会与周边国家相关保护机构加强交流学习,共同推动亚洲象跨境保护 。
“大象是有灵性的动物。在缅甸,大象还是高尚、吉祥的象征。”来自缅甸的留学生泰阳表示,从专题讲座和交流对话中,自己了解到了中国利用无人机监测大象行动轨迹、建设大象食堂的情况,希望未来缅甸能引进中国先进设备和经验保护亚洲象。
“为避免人象冲突,中国建设了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这是创新的举措!”越南留学生阮氏秋庄表示,科普活动让自己收获很多。在越南南部也生活着野生亚洲象,近年来,越南政府加大了对亚洲象保护,期待越南能建设类似监测预警平台。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东南亚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樊涌带来了傣族剪纸《孔雀公主》动画片和绘本。他希望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技术融合,针对亚洲象保护打造短、新、精的剪纸动画片,讲好野生亚洲象保护故事。
云南省图书馆首位“阅读推广大使”胡小滨推介了《象语者》《大象》《我厨房里的大象》三部有关大象的书籍。《象语者》讲述的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主义者劳伦斯·安东尼与一群“爱惹麻烦”的野生大象的故事令人感动。“大象教会了劳伦斯·安东尼如何倾听,激励更多人投入到大象保护中。”她说。
“媒体是大象保护故事的传播者。”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高棉》杂志中文编辑常远介绍了自己曾参与报道云南野生亚洲象“北上南归”事件的经历,分享了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在亚洲象保护方面的传播实践和探索,以及围绕对柬、老、缅、泰传播,打造“一刊一象一品牌”取得的成果。
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合作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会长瞿健文表示,无论我们来自那个国家,亚洲象都是我们共同的朋友,保护亚洲象是相关各国的共同目标,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本次活动由云南省东南亚研究会、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云南省图书馆共同主办。现场,云南省滇越铁路研究会还举办了专题讲座,介绍滇越铁路百年历史和保护成效。
记者 祖红兵 常远 文 字剑飞 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