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这些博物馆吗
近400件野生菌标本激发起孩子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不同主题的博物馆不断刷新着我们的体验。在我们身边,有三座独具“滇味”的博物馆——福德小学野生菌科普艺术博物馆,以生动的展览呈现了云南作为真菌王国的自然奥秘;云南农业大学鸡文化博物馆,展现了鸡与云南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瓦猫博物馆,以其异彩纷呈的瓦猫展品,述说着云南古老的习俗和文化。这三座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云南的自然之美,更深刻体现了云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野生菌科普艺术博物馆
一面墙上有近400件野生菌标本
在毗邻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的昆明市福德小学里,有一间占地约400平方米的野生菌科普艺术博物馆,馆内展示了近400件野生菌标本,其中有30余件是濒临灭绝的稀有野生菌。
博物馆将野生菌的科普性与艺术性融合在一起。推开博物馆的大门,仿佛打开了一个新奇的蘑菇世界。步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三幅充满生命力的画作,灵感来源于著名画家梵高的《向日葵》《玫瑰》《杏花》。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三幅艺术作品均是用白参、鸡枞、竹荪、虫草花、金耳、猴头菇等菌子风干后拼贴而成的。
在博物馆内的“识菌板块”,近400件野生菌标本打造了一面野生菌标本墙,其中有30余件是濒临灭绝的稀有野生菌。在标本墙上,最大的标本叫桦剥拟层孔菌,可药用,其直径有15厘米;最小的标本叫皱锁瑚菌,长度看上去大约只有1~3厘米。
馆内一侧的大型电子屏上播放着各类野生菌的图像,只要用手触碰,就能实时显现这朵野生菌的“身份卡片”,菌子的外貌、是否有毒、分布领域等信息一目了然。这就是学校打造的野生菌数字科普馆,通过科技手段激发孩子们探索野生菌的兴趣,让孩子们更直观、更形象地辨别野生菌。
“学校打造这个野生菌科普艺术博物馆,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云南野生菌这张名片,让学生通过博物馆这样一个空间,身临其境学习野生菌知识,并将科学与艺术巧妙融合,让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福德小学德育主任李昆说。
鸡文化博物馆
云南家鸡品种位列全国第一
在昆明,有一个鸡文化博物馆,它位于云南农业大学,是我国南方首座鸡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主要涵盖科普和文化两大板块,分为家鸡的起源与进化、世界家鸡遗传资源分布、中国家鸡遗传资源分布、鸡的价值、鸡的生物学、鸡的文化与习俗、千姿多彩的鸡、少数民族鸡的饮食与文化八个部分。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教师王坤介绍:“云南是世界家鸡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从这一点来说,云南人是世界上最早品尝到鸡肉的人群之一,所以我们云南人是特别有福的。”
走进博物馆,市民可以看到18个地方鸡品种的100多个标本,还有很多有关鸡的图片和艺术品。云南拥有丰富的家鸡资源,列入省志的有21个品种,位列全国第一。知名的有西双版纳茶花鸡、武定鸡、盐津乌骨鸡、镇沅瓢鸡、无量山乌骨鸡、大围山微型鸡等。
王坤说,博物馆成立之初的第一只鸡的标本,就是镇沅瓢鸡。它先天没有尾椎骨,没有尾巴。这种鸡是国内唯一没有尾巴的鸡。这只鸡也是科研人员用于研究人类尾巴退化之谜的重要材料之一。
瓦猫博物馆
穿越时空的守护者
瓦猫,是一种源于明代,兴盛于云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镇宅“神兽”。一座位于昆明盘龙区的瓦猫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它独特的文化魅力。瓦猫博物馆内收藏了300多件瓦猫作品,从年代最老的清代瓦猫到现代非遗传承人制作的瓦猫,应有尽有。
瓦猫文化最初由中原地区传入云南,随着汉文化的传播,逐渐融入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中。汉族、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瓦猫文化。滇中地区和滇西地区的瓦猫展现出了不同的风格,滇西丽江的瓦猫相较于滇中昆明的瓦猫,就有着较为可爱的外形。
“瓦猫文化是多元的,而且我们还可以从瓦猫的形象中推测出工匠的心情。” 瓦猫博物馆馆长洪海波说,他看见过一只张着嘴露出牙齿的瓦猫,露出戏谑的笑容。“我形容它是没有矫过牙的瓦猫。”洪海波说,他猜测工匠在制作时心情愉快,于是让人看着就心生笑意的“搞怪”瓦猫诞生了。
“从古至今,每一个制作者、瓦猫文化的传承者都带着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做出一只只生动活泼的瓦猫。”洪海波说,瓦猫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平台。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瓦猫的历史渊源,欣赏不同时代的瓦猫艺术,感受民间文化魅力。统筹 杨茜
记者 罗宗伟 杨质高 邓莎莎/文 周柯妤 王宇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