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幸福来敲门——文山州马关县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扫描
日前,记者跟随中央省级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行采访团,走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的边境村寨,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中,见证了边疆各族群众守边固边兴边、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时刻。
采访团深入罗家坪村采访
产业兴则百业旺
“只有产业兴旺,村寨才能发展,百姓才能安居。”尽管来过很多次都龙镇茅坪社区,但每次看到依序等待通关的大货车,马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滔的话题总是停不下来。
茅坪社区距国境线仅500米,居住着汉、壮、苗、傣、侗、回等6个民族,共有168户768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抵边村,有着悠久的互市贸易传统。因此,当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好消息传来时,很多村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效果好不好,干了才知道!”茅坪社区党总支书记胡明昌是个急性子,不等不靠,说干就干。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利用茅坪社区地处国家级陆路都龙口岸区位优势,全村100余户临街(路)农户均实现“家家户户有商铺”目标,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18342元。同时,依山就势,发展特色产业,成立“马关富边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草果、木姜子、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业1200余亩,与药企开展“订单式”合作,推动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以前的茅坪社区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上牛屎堆,大家绕着走。”在茅坪社区做旅馆生意的段宇江拿起手机给记者展示村子以前的照片。“现在,经过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村里的道路宽敞了,挣钱的门路变多了,住在我店里的客人,有的甚至是从广东省来都龙国门打卡的游客!”段宇江的话里很是自豪,“口袋鼓起来”的茅坪社区居民由一开始的“不上心”,也积极主动融入到边境幸福村建设中来。
“在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进程中,茅坪社区扎实做到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看到茅坪社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山州民宗委副主任李金师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
都龙镇茅坪社区积极探索产业发展道路是马关县着力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着力打造矿业、中草药、杉木、高原特色农业、旅游业等5个主导产业,发展砂仁、草果等中药材种植44.97万亩,产值33.02亿元;整合4.2亿元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7个、示范村42个、特色村寨19个;投入3.69亿元建设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成“国门家门大梁子”“饮水思源凉水井”“南疆国门小镇茅坪”“守土固边罗家坪”等一批示范村;2022年,马关县沿边行政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3元……
近年来,马关县依托资源禀赋,实施“产业强县”计划,锚定产业振兴发力点,在边境村寨种下“梧桐树”,让各族群众捧上“金饭碗”,书写了固边兴边强村富民的合格答卷。
罗家坪村民在广场上刺绣
村绿美则民风善
行走在马关蜿蜒的山路上,一路绿水环绕,漫步于边境村村寨寨,绿美乡村、乡风文明已经成为镌刻在各族群众脑子里的行为自觉。
“自从把‘晨起五件事’纳入到村规民约,我们村子迎来了大变样!”金厂镇罗家坪村村民熊光斌开着农家乐,他说的“晨起五件事”是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的一次“村民自理实践”。
为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弄干净、摆整齐、搞绿化、建文明”十二字诀经验,马关县总结推广“晨起五件事”并纳入村规民约:一查红旗飘飘,用红旗凝聚人心;二给花草浇浇,把绿美建设落实在日常,共建共享绿美乡村;三来院坝扫扫,把人居环境整治抓在日常,让干净、整洁常态长效;四用镜子照照,把群众新形象树在日常,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新农村、新气象;五把农活干好,把基础农业产业干在日常,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富起来。
“如今,我们村道路干净了,自己家的院子变绿变美了,周围邻居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了。”从外村嫁入罗家坪村的项富春时不时地发朋友圈秀村容村貌,让外地的朋友“实名羡慕”。
马关县按照“一村一特色、村村有看点”原则,规划建设33个重点村,全覆盖启动实施绿美乡村建设。深挖特色亮点,“村内、村外”处处美。引导群众以“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要办事”的思路,因地制宜,实施符合村情特色的“户五小”,即小景观、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村两小”,即小景观、小广场,“五化”,即亮化、美化、绿化、净化、文化等建设,全面巩固提升人居环境,全覆盖建设绿美村庄。
绿美乡村建设的深入实施,让边境各族群众居住环境变了样,在这样生态宜居的和谐氛围下,乡风文明建设也提上日程。
“我们通过开展‘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儿媳’评比,实行党员联系帮带群众制度,及时排查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促进邻里互助,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树立示范典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金厂镇党委副书记熊光安的一席话,直击乡村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
经过“宣传发动一批、典型示范一批、陋习规劝一批”“三个一批”措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利用村内“红黑榜”制度,评比晾晒人居环境整治成绩,促进群众治陋习树新风、孝老爱亲、文明爱美的国门民风,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
此外,马关县全覆盖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改厕行动,边境村寨处处呈现“时时美”“全域美”,164个自然村绿美乡村建设均通过县级验收达标,“悬崖边寨”大梁子村获评“省级绿美村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覆盖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全部达标。
让各族群众“富起来”只是基础的民生民心工程,人居环境的改善却是留住乡愁的最佳打开方式,“绿美村寨,和谐邻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已经成为马关县边境村寨的标准样式。
记者 陶红 王云飞 黄世俊 陈慧君 朱海